第六〇五章 问对(上)-《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事实上,他为了协饷杀的地方士绅也不少。

    但是董书恒搞了那么多的土地分给盐丁和流民,这很明显动了地方士绅的蛋糕。

    江浙本是发达的地区,士绅的势力更加强大,但是董书恒的身后却始终有一支士绅的队伍在支持他。

    “曾公,我当时搞到的土地实际上大部分还是通过兴修水利得来的,当时的盐区有大量的盐碱地,这些地改造起来实际上并不难。这个墙角挖的实际上是当时的朝廷的。”

    “当然了,这需要大量的钱。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这还要感谢太平军,因为他们在长江之上肆虐。致使商路不通。让我们得以垄断了跟洋人的贸易。”

    “当然了仅仅有了钱,还是不够的,最终我实际上还是动了地方士绅的饼。”

    “我此时又用了一个办法就是引导他们产业转移。产业转移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给他们找新的赚钱门路,也就是带着他们一起搞洋务。”

    “因为我在这里搞了农场,大批量招募流民,还压低了粮食的价格,这些地主士绅没办法从土地上赚到钱了。这些人肯定会心声怨恨,此时我找他们一起合作办工厂。那时候南方一团糟糕,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用愁销售,他们发现这个比种地赚钱多了,也就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

    “搞洋务,争的利益是洋人,以前没有工厂,这些东西都是进口洋人的,但是我们自己生产了之后,比洋人少了一个运输的成本,所以老百姓宁愿买我们的东西。加上当时南方的生产被破坏,所以我们生产的东西,在各地都非常受欢迎。”

    ……

    曾涤生有些惊讶,不仅仅是因为董书恒讲的这些东西蕴含了很深的道理。

    同时也是因为董书恒竟然会将这些事情都告诉他。

    “听了总统的一席话,老夫真是茅塞顿开啊。”

    曾涤生在听的时候,也在想,当时自己是否也能够在湘南这么做呢。

    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给否定了,不说他没有这样的经商天赋,就是湘南这里的情况也不适合搞对外贸易。

    董书恒实际上还是利用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的问题。

    当时,国内的粮食普遍短缺,饥荒是一种常态。

    但是董书恒却能够另辟蹊径,从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

    缺钱用,那就将对外贸易给垄断了,然后跟洋人搞贸易战,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赚取洋人的白银。

    这样董书恒就用洋人那里转来的钱从洋人那里购买武器,购买设备。

    然后与南洋的华人结盟。

    当时南洋的华人在海外倍受欺辱,心中非常渴望能够获得母国的支持。

    而那些满清的地方官员都视他们为弃民,对他们比那些洋人还坏。

    这时候董书恒站了出来,他的手中有实权,有地盘。

    他给了这些南洋华商一些贸易的特权,换取了南洋商人的支持。

    那些南洋家族不仅仅给他送人,还给他送钱。

    最主要的是不断帮助董书恒转运粮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南洋华商也是赚钱的。

    但是他们这些人却用智慧,用自己在南洋多年经验和人脉,保证了董书恒粮道的安全稳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粮食在满清已经成为硬通货。

    当时董书恒是有多少粮食就能招到多少人。

    当大家的手中没有粮食的时候,董书恒有足够的粮食,那就是奇货可居。

    “曾公,今天这里就咱们两个人,董某希望能够跟曾公坦诚相待。实际上,董某今天过来,是有些问题想要请教曾公的。”

    曾涤生抬起了他有些混浊的眼睛,看向董书恒。

    今天董书恒过来之后,能够不用自己的身份压人,已经给了他一个好印象,这叫礼贤下士。

    在刚才的聊天中董书恒也确实做到坦诚相待,所以这个时候,董书恒跟他这么说,曾涤生倒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