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虎大威-《崇祯十五年》


    第(2/3)页

    再者,太子殿下对将军的态度不明,从田守信那里或许能探听到一点什么。

    左良玉想想也有道理,于是这才屈尊前来。

    因为有心事,所以在众人称颂太子的功绩时,左良玉表现的最为冷淡,他只淡淡说了一句:“太子英明神武,实是我大明的福气啊。”除此,再不多言。

    相比于左良玉的矜持,保定总兵虎大威却是毫不吝啬他对太子的赞誉之情,在武将群中,他大声的评论着鱼台县之战,就好像他本人在现场一样。原因并不只是因为太子殿下是国本,更不只是为了拍马屁,而是因为一个月前,他意外接收到了六百具来自京师的甲胄。和以往的甲胄不同,这一批甲胄不但质量上乘,而且还加了脖甲,工艺更精,防护力更好,明显和工部生产的普通甲胄不同,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一批甲胄出自内廷兵杖局盔甲厂,是太子殿下特意吩咐,要送到他虎大威军中的。

    虎大威大为感动,他和国本素无交往,不明白国本为何如此厚爱于他?太子是未来的皇帝,都说“简在帝心”是一个将领最大的荣宠,太子殿下想着他,给他送甲胄,不就是“简在帝心”的表现吗?虽然押运的官员严令他不得声张,但虎大威的得意却是藏不住,今天论到鱼台县之战,他自然而然就流出了对太子的感激和炙热之情。

    太子为什么对虎大威厚爱?一来是读史,知道虎大威是一员猛将,二来吴甡是虎大威的老长官,通过吴甡,太子对虎大威有了更多的了解。

    虎大威治军严整有战功,喜欢冲锋在前,每战必受伤,但却不善于和上级沟通,很难得到额外的军资和粮饷。崇祯八年就已经是副总兵了,但却不知道扩充兵马,一点都没有学到左良玉收降纳叛、扩充实力的本事,都崇祯十五年了,手下竟然还是一千骑兵,两千步兵的标准配置。

    这样的将官,在明末是凤毛麟角。

    虎大威是榆林人,本塞外降卒,从军有功,累官至山西参将,崇祯七年,山西巡抚吴甡视察军中,发现诸将中惟虎大威、猛如虎、沈毅的兵马可堪一战,遂委任。崇祯八年,虎大威和猛如虎在代山击破流贼,吴甡荐二人忠勇,虎大威、,猛如虎都进为副总兵,其冬以扼贼功,又加署都督佥事。

    白话讲,虎大威和猛如虎都是吴甡一手提拔起来的。

    猛如虎去年在南阳被李自成团团包围,城破后猛如虎和流贼展开巷战,他大喊着往返冲击,鲜血染红了战袍和衣袖。经过唐王府门口时,他朝北叩头在地,感谢皇上对他的大恩,自称没力气打下去了,话未说完,就被流贼乱枪戳死。

    猛如虎死后,朝廷在中原战场敢于冲杀的猛将就只剩下一个虎大威了。

    明史记载,虎大威其所率军兵虽仅有数千人但却常常被指挥围剿流贼的总督杨嗣昌、杨文岳等视为主力。虎大威横纵一千里,大小百余战,最后战死在汝宁,论者贤之。

    穿越而来,朱慈烺对每一个忠于王事的忠臣烈子,都想法设法的在照顾,在重用,虎大威这样的猛将当然不能放过,只不过现今他给不了虎大威什么,只能将盔甲厂的好甲胄送一批给虎大威,希望虎大威麾下的勇士们能少受伤,少战死。

    虎大威说的热烈,方国安,杨德政,包括通州副将姜名武等人都是连连点头。

    歼敌八千人,对左良玉虎大威这样的剿贼悍将来说,并不算什么值得称赞的大功劳,但对国本却意义非凡,对提升京营乃至整个官军的士气,都有不小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太子证明,他带领的并不是一支孱弱之师。

    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朝廷不用丁启睿,而用太子“代天出征”,最大的用意就是要节制不听指挥的各路总兵,虎大威方国安等人都自认遵守命令,无论丁启睿还是太子,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区别在于左良玉。

    太子亲征之下,一向桀骜的左良玉想必会收敛不少,他们这些小军镇面对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不少,所以和左良玉的忐忑不同,虎大威等人对太子亲征是极其支持的。

    武将如此,丁启睿和杨文岳更是如此了。

    两人最头疼的两件事,一是剿匪,二就是如何节制左良玉?尤其是丁启睿,虽然他在甘肃巡抚的任上果决的处置了乱兵叛乱,稳定了甘肃镇的局面,但他的才具也就是一省的巡抚,面对中原剿匪这么大的盘子,他始终缺乏掌控力和决断力,刚开始还有些胆气,两年剿匪下来,他胆气已经被磨砺的精光。三月份,汪乔年驰援左良玉之战,原本应该是他的任务,但他却百般推脱,缩在固城不敢动,汪乔年倒是实在,千里迢迢地从陕西杀了出来,结果陷入李自成的重围,为国尽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