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千金买骨-《崇祯十五年》


    第(3/3)页

    “既然你是老板,河南巡抚衙门欠你的银子,是不是暂时就不用还了?”崇祯帝板着脸。

    朱慈烺苦笑:“父皇,恐怕是不行。”

    “为什么?”崇祯帝皱眉。你是老板,朝廷欠你的账,难道不能缓缓吗?你虽然从张家口抄了一千一百万两银子,但大明太大了,需要银子的地方太多了,一千一百万两银子,怕也是用不了几天。

    “儿臣虽然是京惠商行的半个老板,但京惠商行本小利薄,到现在为止,京惠商行赊给河南的粮米,已经将近五十万两,如果朝廷欠账不给,京惠商行立刻就会支撑不下去,无法继续买粮运粮,没有了京惠商行,只靠官府运粮,河南的灾情怕是立刻就会生变。”朱慈烺道。

    崇祯帝踱了几步,沉吟道:“但一石六两的价钱实在是有点高……朕不能接受。以四两银子的价钱结算如何?”

    朱慈烺明白了,父皇这是在砍价啊。

    作为一名每天为银子发愁的“穷皇帝”,崇祯帝对价钱最是敏感,三两的米,却卖成六两,他有点不甘心,虽然明知道这其中的利润,被太子赚去不少,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了锅里,赚取的银子,终究还是会回馈到京营的粮草之中,但他心中就是有点别扭,总觉得自己是被“奸商”欺诈了,哪怕这个奸商就是自己的儿子。

    朱慈烺再苦笑:“回父皇,恐怕也不行。”

    “为什么?”崇祯帝有点恼了,瞪着儿子,像是在问,你是太子,难道你也想要赚朕的银子吗?

    “第一,六两一石的价钱看起来有点高,但京惠商行是赊账供给,为了筹措买粮的银子,京惠商行只能向同行拆借,但拆借银子是要利息的,加上沿途的运输,京惠商行买粮的成本,将近五两;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臣只所以强压着京惠商行,令他赊账向河南巡抚衙门提供粮米,为的不止是解救河南的灾民,也是为了竖立一个榜样,千金买骨,令商人们以后敢借钱、肯借钱给朝廷。”朱慈烺回。

    “嗯?”崇祯帝又皱眉,有点不明白。

    “父皇,据儿臣进京前得到的消息,因为京惠商行大规模的向河南提供粮米,已经在中原粮商里掀起一些涟漪,虽然大部分的粮商还是不愿意和朝廷打交道,但却也有一些小粮商,开始接触河南巡抚衙门,想着也照京惠商行的例子和价钱,少量的向河南借赊粮米。他们为什么会转变?原因也简单,他们觉得京惠商行敢这么干,一定是得到了朝廷的承诺,最后一定能拿到银子,他们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因为数量少,就算朝廷最后反悔,他们的损失也不大。”

    崇祯帝本就是一个聪慧的人,不等太子说完,他就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粮商们都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朝廷按照承诺,兑现了京惠商行和其他小粮商的欠条,他们必然会加大向河南运粮的力度,其他商人听闻了,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河南的粮米困境会大大缓解,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减少很多。但如果朝廷反悔,或者是折价,不但是损了他们的积极心,更是损了朝廷的声誉,连河南巡抚衙门亲自写的欠条都不算数,他们还能相信什么呢?以后不管朝廷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再相信了。”

    听到此,崇祯帝脸色一变。

    “相反,如果朝廷此次能够信守承诺。不管六两还是五两,都真金白银的兑现,不止是给了商人们鼓励,更是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明朝廷说一不二,是一个守信用的债主,朝廷暂时有困难,不管向商人借钱还是借粮,朝廷都会连本带息的归还!”

    “只要这个典范能够竖立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不止是河南,整个北方,甚至是全天下的商人都会愿意借钱给朝廷。各地再出现大旱大涝的灾情,朝廷就可以向商人借粮,压力就会减轻不少。朝廷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国库空虚,没有银子,只要有银子了,渡过了这几年的灾荒,平了流贼,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收复辽东,扫平建虏,都是弹指间的事情!所以儿臣以为,河南巡抚衙门的欠条,绝不能打折,要一厘不少的全部兑现,以昭朝廷的公信!”朱慈烺声音不高,但却很清朗,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入崇祯帝的耳朵里。

    崇祯帝不踱步了,站在那里久久不动,眉头深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