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 王在法下之帝崩-《崇祯十五年》


    第(1/3)页

    本章五千三百字。

    ……

    敬天法祖后面的遗诏,并没有平息立储的风波,议论纷纷之中,还是有朝臣上疏,请立四皇子为储君。

    隆武帝不应。

    但上疏的人始终不绝。

    感觉他们要用海一样的奏疏淹没隆武帝的意志。

    不久,宫中传出隆武帝的上谕。

    “朕已经有旨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太子迷失自我,患得患失,同时也是避免奸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更避免皇子相互争夺,兄弟失和,因此置密诏于乾清宫,朕百年之后,照诏行事即可,太子立不立,又有什么关系呢?再有人妄言立储之事,一律革职!”

    ……

    几天之后,工部郎中夏维新因为不顾朝廷禁令,勾结朋党,妄议立储,被朝廷革职,永不录用。

    而拥立四皇子,屡次上疏的几个官员,也被贬斥回乡。

    ……

    如此,朝堂终于是安静了。再没有人敢上疏提及立储。

    但猜测却无法停止。

    那“敬天法祖”之后,写的究竟是四皇子呢,还是辽王?

    四皇子希望更大,但辽王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凡人如此,两个主角,四皇子和辽王亦就更是如此了,他们两人都是心有希望,但殊无把握,如此,两人只能拼力表现,给隆武帝,给朝臣,给百姓看。

    ……

    年末。

    小年夜之前。

    隆武帝在乾清宫赐宴,召多尔衮以及在京的蒙古亲贵一同赏乐。

    其时,福临已经去世,多尔衮也已经是失去了进取,每日研读佛经,俨然已经是成了一代高僧。

    宴席结束,白发苍苍,早已经是大明衣冠的多尔衮颤颤巍巍的跪在地上,向隆武帝请罪,说当年他从沈阳败逃之时,因为携带不走,所以秘密埋藏了最少价值八百万两的金银珠宝于沈阳郊外。这么多年,一直隐藏不说,今日特向皇帝陛下请罪。

    隆武帝笑:“此事朕早就知道了。人都有私心,你败的不甘,想要东山再起,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朕赦你无罪。”

    ……

    隆武三十四年,三边总督李岩率抚远大将军李定国和安西将军周遇吉一共五万人,兵分两路,向向伊犁进军,一百天后,两军顺利在伊犁会师。准格尔蒙古首领达瓦齐率兵一万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等待后续的援兵,李定国发动夜袭,以五百人夜袭准格尔大营,准格尔军惊恐,不战自溃,多数投降,准格尔蒙古首领率领少数人仓皇逃走。

    伊犁初定。

    大明朝廷设伊利大将军,周遇吉任之,镇守边疆。

    但仅仅六个月后,投降的准格尔蒙古军就发动叛乱,周遇吉领兵平叛。

    其后历时一年,终于是平定了各路叛军。

    隆武三十五年,准格尔蒙古首领逃往哈萨克,后又逃入罗刹国,再然后染天花病死,准噶尔汗国自此告终。

    大明军几乎完全控制准噶尔蒙古的游牧区。

    ……

    三十五年末。

    隆武帝下旨,命令检讨军人干政,制定更严厉的防军人干政法,对于兵马的调动程序,要更加严格规定。

    同时,加大宣传,令下层军官乃至每一个普通士兵都明白军人不得干政的严厉律法和重要性,因为五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此时的士兵都更有主见,更不会轻易被军官蛊惑。

    ……

    隆武三十六年初,左懋第病故,堵胤锡为首辅。

    同年,内阁改制,阁员扩大为十二人,但除了首辅和次辅之外,其他人朝夕可换。

    三十七年六月,大明军抵达喀什,又一次平定了准格尔残余的叛乱,西藏也经历了第一次活佛转世,自此,西藏和天山南路完全平定,大明朝完全控制后世的西藏和新疆地区。

    隆武帝喜悦,置西藏省、西域省和天山省,迁三边总督府于迪化城(乌鲁木齐),从内地迁移百姓,将整个西域收入大明疆域。

    因为连续征伐新疆西藏,军事开支巨大,财政出现亏空,现在两地平定,朝臣上疏,请求修生养民。

    ……

    八月,老将军佟翰邦丧。

    隆武帝悲痛。

    ……

    也是这一年。

    乾清宫中。

    六皇子朱和坤讲武堂毕业,回到宫中,第一次面见陛下。

    隆武帝望着他,忽然问道:“那一年,愍太子朱和埕作乱,威逼于朕,朕贬他出海,并严令我朝任何官员不得和他有往来,但却有一个皇子胆大包天,置朕的命令于不顾,悄悄在天津港送他,这件事,你知道吗?”

    朱和坤脸色一变,急忙跪下:“知道,那个人,就是儿臣。”

    “你倒是不隐瞒。说吧,你为什么违背朕的命令?你是不是以为,愍太子所做没错,是朕处罚太过了?”隆武帝严厉。

    朱和坤额头一下就见了汗,叩了一下,虽然惊慌但依然还能有条理的回答:“回父皇,儿臣虽然不成器,但却也明白事理,愍太子带兵作乱,罪不可赦,父皇只是将他流放海外,没有追究其他,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