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闹到朝堂上,除了有御史喷了几句飞扬跋扈之外,很快就石沉大海。 望了望南边,李牧缓缓说道:“天子已经下令征讨四方,草拟一封奏折上去,告诉皇帝我欲发起西征之战。 令陕西兵备道做好征兵准备,暂定征招二十万大军。明年春耕之后,西征东察合台汗国。” 关中是一个尴尬的位置,距离东南沿海太远。若是对外扩张,唯有向西朝着中亚进发。 西征东察合台汗国,顺带还能够从侧翼危险一下瓦剌,替朝廷分摊一部分军事上压力。 虽然前些年,“朱寿”大将军还打出了“应州大捷”,李牧对大明朝廷的军队依旧没有任何信心。 据长城而守问题不大,要是跑到草原上去征讨瓦剌汗国,究竟是谁打谁还是一个未知数。 万一朱寿大将军玩儿崩了,西征大军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拉他一把,省得神州大地在这个节骨眼上四分五裂。 听了李牧的话,一旁的张不凡急忙劝说道:“掌门,要招募大军不难,麻烦的是钱粮和统兵大将。 尤其是钱粮,二十万大军的开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陕西积弱已久,各地府库都是空空如也,根本就拿不出钱粮来。 最近这些年,我华山派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不少,可是伴随着门人弟子的增长,开销也是随之上升。 若是两三万大军,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凑一凑,挤出足够的钱粮来,但二十万大军实在是力有不及。” 华山派的财政状况,李牧是最清楚不过的了。虽然出现了盈余,但都被他换成了物资。 经过了二十年的努力,华山派已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粮食批发商,仓库里的存粮从来都没有低于过三十万石。 扣除日常经营所需,一次性调拨十五万石不成问题。可是对二十万大军来说,这仅仅只是两三个月的口粮。 若是战争时期,搞不好一个半月就能吃光。在这个油水不足的年代,要是敞开了供应,士兵们个个大肚王。 征招二十万大军,莫说是出去作战,光训练时期的开销,都不是华山派能够承担的。 “不用担心,我们一家确实供养不起二十万大军,但是多找几家势力凑凑,那就问题不大了。 神武皇帝不是下达了开疆令么,想来江湖各派有兴趣的也不少。加上天地杀劫临身,那就更由不得他们拒绝了。 我算过了,明年二月二龙抬头,乃数十年难得一见黄道吉日,正好适合召开武林大会。 张师兄你去安排一下,以我的名义,邀请江湖各派来我华山参加武林大会。 顺带将各地香火鼎盛的佛道名寺、富商大贾也给捎带上,到时候找机会向他们拉赞助。 岳师弟擅长交际,筹款的任务就交给他了。想来以我华山派的面子,大家应该不会吝啬入上一股。 要是拉来的赞助不够,那就向他们借款好了。我们可以用西征收获的土地、矿产,作为借贷的抵押品。 统兵将领的问题更加好办,古之名将都是战场上打出来的。先让朝廷的将领先顶着,等战争爆发后再提拔换人好了。 反正东察合台汗国也不是什么强国,内部同样腐朽的厉害,拿来给新兵练手正好。” 看似李牧说得轻描淡写,真要是赞助没拉够,要行借贷之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西征八字都没有一撇,所谓的战利品,纯粹就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画饼”。 最悲剧的是李牧拿出的这个“画饼”,看起来一点儿也不美味。 东察合台汗国,那是什么鬼地方? 在中原人眼中,那是妥妥的穷乡僻壤。气候恶劣不说,关键是大部分土地都不适合耕种。 尤其是奥斯曼帝国阻断陆上丝绸之路后,中亚就变得越发没有了价值。 除非是西征大军能够转道向南杀入印度,或者是一路向西,干掉奥斯曼帝国,才会真正获得收获。 这还是李牧眼中看到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东察合台汗国是啥,更不用说印度、奥斯曼帝国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要是不施展点儿雷霆手段,就想要大家乖乖掏钱,怎么可能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