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弟要谁?” 从万历皇帝诧异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好像没听说过努尔哈赤。 这也不难理解。 因为毕竟此时努尔哈赤才二十四岁而已,锋芒尚未显露出来,没有引起明朝的关注。 努尔哈赤引起大明关注是在他用他的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起兵之后。 而且还有一点,朱翊镠也不敢确定:当时大明王朝对努尔哈赤以及他的祖父、父亲称呼什么。 以朱翊镠上一世从文献史料中对努尔哈赤(即清太祖)的了解情况来看,对努尔哈赤的“名”和“姓”都很模糊,并没有一个统一或者说都被认可的汉译名。 因为满族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文字记载(当时满族叫女真族,女真族有三大部,被努尔哈赤统一,后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族)。 目前所见的中国通史或清史著作中,几乎都将努尔哈赤的汉译名写为“努尔哈赤”。 例如:1961年确定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之用”的《中国史纲要》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到了努尔哈赤时候,建州部的实力日益强大,先后合并了女真部的其他各部落。” 再比如:10卷本的《清代全史》:“金国的缔造者、清朝的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的姓氏和家世,是一个仍需考究的问题。” 然而,关于努尔哈赤的姓名问题,在民族史和满文翻译领域中又都将他的汉译名写为“努尔哈齐”。 而在清代文献中,也有“弩儿哈奇”的写法,包括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的汉译名也都没能统一,有写成“觉昌安、塔克世”的,也有写成“觉常刚、塔石”的…… 根据清朝官方文字记载,清太祖的名字毫无疑问应该写作“弩儿哈奇”,或者是“弩尔哈齐”。 那为什么如今的清史了论著中基本上都写成了“努尔哈赤”呢? 其实,这种写法也是有一定史料依据的。因为明代文献中多将清太祖的名字译写为“奴儿哈赤”,并且屡屡见之于《明实录》的记载文字当中。 试举两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