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经筵-《不负大明不负卿》


    第(1/3)页

    自宋朝形成制度以来,元、明,包括后来清朝都沿袭经筵制。

    一般情况,历代皇帝的经筵,每年举行春秋两次,差不多都在春二月至端午期间,秋八月至十月期间。

    经筵每月大讲三次,称为大经筵,明朝逢二进讲。经筵期间,每天还有日讲,称为小经筵。

    反正都已成定制。

    大经筵最为隆重的,每次进讲官两名,一讲四书,一讲经章。

    讲本都得提前写好,由内阁审阅后再转付中书缮录正副各二本,先一日送进司礼监呈至御前。

    经筵循例都在文华殿举行。

    皇帝出经筵的头一天晚上,文华殿内宝座地面之南,左右各设金鹤香炉一只,左香炉之东稍南,设御案、讲案各一,皆向西。案上各置所讲之书稿,压以金尺一副。

    经筵之日,除近侍内官及讲官外,一应勋臣及内阁学士、六部尚书、都御使、大理寺卿、通政使、鸿胪卿、锦衣卫指挥使及四品以上官员都要穿绣金绯袍陪侍参加。

    待得卯时三刻,皇帝从乾清宫起驾出发,一路鸣鞭,由二十名大汉将军导驾至左顺门。

    皇帝于此更换朝服,然后再入文华门进文华殿。

    这一路上,都有先期到来参加经筵的官员跪迎。

    皇帝入殿之前,先有四十名金瓜卫士进去负东西墙而立。

    皇帝升座后,众官员在鸿胪寺鸣赞官的引领下,依次入殿序班行礼,然后各就各位。

    这时候鸣赞官唱:“进讲官出列——”

    进讲官站出来,鸣赞官又唱:“展书官出列——”展书官出至地平,膝行至御案前,展四书讲章……

    经筵之创设,本意是给皇帝讲经书学问治国之道,发展到后来竟成了一种仪式,想恢复永乐时期的讲求失效的经筵风格,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如今繁文缛节当然不必细说,极尽奢华铺排之能事。

    张居正觉得这是陋习,执政时曾强烈反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