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0 三三制-《五胡烽烟》


    第(2/3)页

    周启能想到这样的办法,能力魄力都非同一般啊。

    “周监正所言有礼,大家之所以认为男女应该分校,也是受到固有规矩的限制。”

    “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人之常情,就连我都没能发现这一点,幸赖你提醒啊。”

    周启谦虚的道:“大王日理万机留意不到这些小事在所难免,为国献策本就是臣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文易道:“好,你的改革原则上我准了,具体的细则下朝之后在详细给我说一说。”

    ……

    很快他们就发现把事情想的太乐观了,许多人初中毕业后并没有继续进学的想法,而是回家种田或者去学手艺。

    真正选择继续读书的不到五分之一。

    文易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读书改变命运’这个观念想深入人心依然任重道远啊。

    但他更清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家长愚昧,而是大家还不够富裕,生产力低下,人力未能得到解放。

    现在种田是纯体力活,虽然唐国牲畜的普及率很高,可牛的效率也有限,干活的主力还是人。

    年龄小的时候还算不上是个劳动力,干不了多少活儿,在国家的强制下家长勉强同意让他们去读书。

    等到十三四岁就已经是大半个劳动力,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结婚持家过日子了,被叫回家种田学艺再正常不过。

    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有学习的天赋,朝廷还能劝一劝家长,让他们多读点书看能不能出仕。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强迫他们继续读书就是强人所难。

    所以,唐国可以用律法强制所有人去蒙学和初中,却没办法强制大家继续深造。

    想进一步提前全民受教育程度,已经不是律法能解决的事情了,只有提高生产力解放劳动力。

    而想达成这个条件,就必须搞工业。

    有他这个穿越者在,唐国的科研缺的不是体系和方向而是时间。

    有时候时间是可以通过金钱加人力来缩短的,所以博物院那边必须要更加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才行。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开元3058(361)年,开年之后文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了红头屿检阅火器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