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虚拟研发-《蔚蓝领航者》
第(2/3)页
“不考虑内部空间和结构,为模型加载可动机械部分姿态控制模块,替换原操作代码;加载动力监测模块,检测动力输出反馈情况;加载机体工作区状态嗅探模块,监测可操作区域模型形状、温度变化反馈。”
随着几条小进度条长满并慢慢消失,显示器上的模型上多出了各种各样的数据。
“建模,边长二十公分正方形钢铁模型,模拟加工最大圆柱体。”
这次显示器上的进度条才出现就停了下来,小梦说到:“材料碰撞数据部分缺失”
“主模型无敌模式,加工模型自动入位。”
“加工开始。”
接下来,现场的那些技术人员就看到模型上他们研制的机床开始自动运转起来,对着那个方块模型加工了起来。
还没等他们感叹这种建模的智能程度,就听到桃醉说到:“没有更多的数据,就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
如果有数据,最起码加载了这套系统的机床,就能够根据材料自动调节刀具运行速度,根据模型的变化和温度反馈等信息,保证刀具在加工时出于合适的状态,避免断裂等情况发生。
不过这都只是建立在这套机床上的,它受到刀具轨道轴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方位活动,大大的限制了加工特殊模型结构的能力。
这就是现在机床和最早的自动机床的相同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从单轴变成了多轴,从一次运转一个动作,变成了按照程序一次运行几个预设动作。
动作更复杂了,精度更高了,但是本质没变。
机床的智能化,在我的预想中,最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那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对加工部件进行实时监测,按照材料和模型调整智能加工方式。
不是让程序控制刀具怎么走,而是按照材料和模型,让刀具自己选择更合适的加工方式。
就像小梦,她行走的时候,在平地、台阶都应该知道如何调整机体的动作,通过对集体内外的数据的汇总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总体动作。”
说着桃醉看了看这些技术人员:“如果我们的软件已经能让小梦完成一次演出,那么在机床这种固定的工作环境中,应该能在保证精度的环境下完成工件加工。
如果不考虑软件是否能达到,大家觉得这样的机床在结构设计上存在问题吗?”
说着他还看向了小韩,微微对他点头示意:“说说。”
小韩是个实在人,直接说到:“有难度,机械臂越复杂,精度就越难以控制。但是如果有高精度的测距扫描设备配合的话,还是可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