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相比欧洲战场的陆军为主,太平洋战场就更是一场高科技和最精尖的较量,两国最为先进的武器,苏-35战斗机,f-22战斗机,图160轰炸机,b21轰炸机,安-225运输机,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台风级弹道核潜艇,俄亥俄级核潜艇,在这个地方都大规模部署。 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后,远东军区大规模支援阿富汗,米国人控制石油的计划成功了,苏连无力支撑太平洋消耗,才渐渐的衰落下去。 到80年代中期,只剩下30万军队。 91年苏连解体,到了93年中期,已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 庞大的军工产能尚在,却连续两年接不到任何订单,走的走,垮的垮,退工还农,工人都跑去阿穆尔州种田,去西伯利亚挖矿,野草长起一丈多高,到处都是一片破败的痕迹,公路上长满杂草,地处郊区,偌大的厂房连一个鬼影子都看不到。 核裁军协议之后,这些厂房都面临拆卸的结局,就是座庞大的宝库,相信有不少好东西的。 反正来都来了,看看也无所谓。 “走吧,那进去看看再说!” 苏希霍夫招呼司机,沿着一处围墙转了一圈儿,开进了645厂,全名:哈巴罗夫斯克滨海边疆区卡拉什尼科夫枪械设计局第311号制造厂,代号645,苏连对武器工程师极其优待,武器和工厂都以设计师命名。 这间工厂在核裁军的计划之内,已经确定拆除了,工人们都已经下岗了,只剩下一个排的士兵看守,主要生产4大产品,ak系列自动步枪,rpk系列的轻机枪,pk系列的通用机枪,sa系列的散弹枪。 仅一个厂,占地面积就数十亩地,最高峰时,有数千工人,每天就可以生产上千枝步枪,强横得一批。 四辆步战车,两辆拉达轿车,在庞大的厂区转了一圈儿,各厂房都是大门紧锁,过了十几分钟,工厂的车间主任卡托列夫才姗姗来迟。 说明来意之后,托卡列夫脸色显得很难看,跟林岭东握了下手说道:“你好先生,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苏希霍夫:“这位是来自华国的林先生,将协助你们的拆卸工作,可以用的机床设备还有哪些?” 托卡列夫楞了一下,摇头叹气,还是无奈妥协,带了部大功率手电,将一大圈钥匙甩了一下:“请跟我来。” 大家下车步行,走了一会儿,来到一处粗糙蛮横的庞大厂房,混凝土墙面有半米的厚度,厂房顶部像一个乌龟壳一样,呈一个半圆形,里面覆盖了几米厚的泥土减少缓冲,再用混凝土封顶,一般的钻地弹都炸不进去,被轰炸了还可以继续开工,只是天上板上掉一些灰尘而已。 铁门也宽大厚重,目测有5米多高,十多米长,托卡列夫开了三把锁,十几个士兵合力,才将这厚重的铁门推开,腾起一阵浓烈的灰尘。 长条型的厂房当中,高大的机床不规则的排列着,头顶的吊扇挂满了蜘蛛网,厂房的地面铺上了厚厚的灰尘,机器都被白色的薄膜盖着,看上去死气沉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