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气-《明末达人秀》


    第(2/3)页

    “皇上,这样做的话,是不是有一些过于仓促了?”

    最终,还是由资历最深、最为年长的周道登开口了,提出了置疑,进而又补充道:“毕竟,每次的新科进士,若是委以重任的话,将会得到朝廷的重点培养,按照惯例,都是要进入翰林院,磨练一下心性,了解朝廷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章程,待上个几年、十几年。”

    “如果一下子打破这种惯例,立马发生这种转变,难免会引起误会,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便,倒不如先放出一些风声,看看翰林院的官员和国子监的学子反应如何,然后,再做出下一步的决定,这样也是最为稳妥。”

    “皇上,臣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的话音刚落,李邦国想要附和之时,嘴巴张了张,刚吐出几个字,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周阁老,李爱卿,朕觉得,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朕所讲的这个圣谕,并不是要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强制实行,而是基于自愿的原则,鼓励学子们和庶吉士们(实习生官员),深入地方,磨练一番,真正地体会民间疾苦,知道百姓们的困难之处,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总之就是一句话,作为大明的官员,应该接地气!”

    “而且,随着诸多边境地区,裁撤卫所制,推行郡县制,朝廷越来越需要这样最为基层的县官,只要那些国子监的学子和翰林院的庶吉士愿意,绝不会缺少相应的职位,让他们前去磨炼。”

    “之所以裁撤‘两京制’,虽然有着节省朝廷开支的原因,精简机构,但主要还是因为,大明许多地方的职缺,尤其是县官,最需要人员填充上去。”

    刹那间,周道登到嘴的话语全都给咽了回去,心里有着莫名的感动,顿时就明白了,尤其是听到最后一番话,就知道,崇祯的这一个决定,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仓促而为,而是在为自己铺路。

    毫无疑问,随着这样的圣谕颁发出去,不仅是在京师的翰林院和国子监,还有南京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如此一来的话,就相当于是在试水温,为裁撤两京制打开一个局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