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敢为天下先(1)-《敦煌天机》


    第(2/3)页

    那声音哂笑起来:“是啊是啊,那样肯定安全,但你追寻的目标呢?是不是百年之后空留遗恨?没有人找到敦煌天机,战斗纷争、江湖杀戮就永远不会停息。左丰收死了,还有第二个、第二十个左丰收站起来,生生杀杀,无休无止。为什么不趁着现在为敦煌天机划上一个句号呢?风险越大,利润越大,这是不变的商业规则。”

    我重重地抹了把脸,没有容许“心声”第二次发表意见。

    这是在112窟里,要解决困惑,还是得从壁画中寻找答案。

    我走向反弹琵琶图,凝视着反弹琵琶图的舞姬。

    从绘画艺术分析,女相与身段有着隋唐时略显浮夸失真的人像风格,但她弹奏琵琶的那只手却是十分写实,修长、圆润、灵巧而匀称,与现代绘画中的手指技法相似。

    百年以来,很多音乐家都提出过“恢复反弹琵琶乐曲”的想法,都想根据舞姬手指接触琵琶丝弦的位置确定其音符,然后借此谱写出一首琵琶界的传世佳作来。

    可惜的是,仅凭一两个音符就构思出整首曲子,实在是难上加难。到了最后,不同国籍、不同门类的音乐家所创作出来的曲子千差万别,从重金属到抒情曲,从交响乐到民乐小调,根本就没有一点点共性。于是,音乐家们的这种想法彻底失败了。

    “你想用反弹琵琶的曲子来告诉世人什么?你在壁上千年,就快到了解脱桎梏的时候了。”我喃喃地说。

    很多美术界的哲学家说过这样一些玄之又玄的话:“肖像画、人物画完成后,被描绘的对象就像被囚禁在一个平面的牢房里,永远无法解脱。即使这些人死去百年千年,其相貌依旧被死死地钉在画框中。这是一件异常残酷的事,只有打破画框,撕掉画作,那些死去的灵魂才能彻底获得解脱。”

    正是基于这种论调,我才会向着反弹琵琶的舞姬如此说。

    她在壁上千年,左丰收毁灭112窟,她的牢房被打破,其囚禁命运也就到了尽头。

    “到那里去,到那里去。”那个声音突然说。

    “到那里去,赶快到那里去——”我的心声也呐喊起来。

    两种声音几乎同时响起,在我心底激荡着。

    我扶着石壁站起来,稍稍定了定神,缓步向前走,一直到了反弹琵琶图的前面。

    恍惚之间,我看到舞姬的五根手指正在琴弦上曼妙地挥洒拂动着。

    以我对音乐的认识,看得出她此刻弹的是一段音符密集、调式跳跃、节奏铿锵、音声激昂的曲子。

    我听不到琵琶声,却能感觉到舞姬胸中亟待抒发的昂扬情绪。

    “你要说什么?你要表达什么?”我看着她的脸,真的希望下一秒钟她能突然从壁画中复活,缓缓走下来,告诉我那个已经被保守了千年的敦煌天机。

    “战争,她演奏的曲子一定是讲述了一场旷世之战……”我感受到,她虽然没有参与战争,但却对战争某一方的胜负极为关心,犹如南宋黄天荡一战中梁红玉擂鼓助阵一般。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战争早就过去,天下太平,盛世安稳,但她为战争弹奏的这一曲,却成了永恒的经典画面。只可惜,世人只知她是为了盛大宴席献艺,浑然不觉她心中系挂的到底是什么。

    “这里将是终点,一个或者揭开秘密或者毁灭秘密的地方。既然这样,再流连下去,也是无益,不如早做打算。大毁灭就要来了,赶紧行动吧。”那个声音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