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悲喜交加的团聚-《逆天换明》
第(2/3)页
“明年咱种十亩地,你出大力,娘做小活儿。”杨李氏看着儿子试穿新做的鞋,满脸的慈爱,憧憬着未来,“收成好的话,应该够咱娘俩吃饱了。”
杨小河穿上新鞋,在地上走动了一会儿,说道:“娘,种地俺自己就成,就在家好好养身体。
杨李氏也不与儿子论,欣慰地点头,说道:“我儿长了,是最能干的。”
杨小河起了胸膛,家里就他这半个男丁,自然要当养家的顶梁柱。
他已经打听清楚,村上有公共的耕牛,虽然不是免费,也不过是赋税交得稍微多一些。只要收成好,多交点就不算什么。
最累的是春耕和秋收,只要这两个农忙撑过去,剩农儿就没么累了。何况,是再累,不挨打受骂,能吃饱饭,杨小河也不在乎。
“娘,我明天还去山里采蘑菇,能卖不少钱呢!”杨小河对个来钱道儿十分热衷,季节也快过了,得抓紧时间。
辽东的山珍和特产,现在主要是由官府收购,再通过登莱和天津,还有林家的关系,转卖到内地,已经成为江镇的稳定财源之一。
原来这个买卖是由沈魁沈太爷主持的,现在沈太爷已经搞起了对海贸,看不上这些小钱儿了。
但个时候,确实是小钱,因为东江镇在陆地上没有多大的地盘,能够采摘搜集山珍特产的地方不多。
但现在却不同了,辽南三州、沿海地带,再加宽甸镇江,珍特产的数量急剧加,赚取的钱财也不是小数了。
这于东江镇百姓又是一个增收的路子,秋季采菇、耳、松子,基本上在山林中都有,可不象后世那般稀缺。
说实话,来移民但凡勤快点,有些力,就总能找到养家糊的路子。这就是在东江镇的地盘上,官府最着力解决的问题。
否则,在地盘还不足够大的情况下,哪里能承那么多移民?光靠官府救济吗,那肯定不是长远之计。
所以,针对不同年、性别的移民,都能供他们力所能及工作。不管是期的,还是零工,尽量让们自食其力,至少也能提高生活水平。
“还是结伴嘛,你可不能自己去。”李氏不放心地叮嘱道:“听说山里有狼,民兵们组织了几围猎,也没杀绝。”
杨小河呵笑着,说道:“娘,你听谁说的。放心吧,俺们还几个人,还带着家伙。要是真碰上狼,就打死了拿回家吃肉。”
杨氏也不知道真假,只是道听途说,听到是数人结伴,也就放下心不再啰嗦。
“娘,昨刚下过雨,蘑菇肯定多。”杨小河充满了信心,说道:“多攒点钱,过年的时候,也能吃上一个肉丸的饺子。”
这苦命的孩子,杨李用力点着头,心中酸楚,但也有些庆。
如果还是在建虏统治区,别说什么饺,就是吃糠咽菜也是奢望。也只有到了辽南,这个曾经地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正在此时,外面传来了敲击院和说话的音,杨李氏正要起身去看,杨小河已经先一步跑出去。
杨大满站在院门前,心情复杂,又喜又忧地打量着简陋的院落和房屋。
这么小的住处,妻儿是足够住,可父母呢,道已经……或许,只是暂时失散,还有能够再找到的希望。
在村公所是打听着找的,确实是只有(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三章 悲喜交加的团聚
温馨提示:为防止内容获取不全和文字乱序,请勿使用浏览器(app)阅读模式。
妻子和儿子在这个中暂住。那个时候,杨大满心中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一个半大小推门出来,脚步很快地来到院门前,疑地望着外面的男。
其实,杨小河是变化大的,四五年的时间,身量已经高了一头,但从眉眼中却还能看出原来的模样儿。
杨大满已是成年人,长相基本定形,只是比数年前黑了、壮了些,脸上满很多。
看着有些眼熟的男人,杨小河没有从久远的记忆中一下子想到是久别的父亲,迟缓地眨巴着眼睛,疑惑地问道:“大,你找谁呀?”
杨大满露出难看的笑容,子有些发更,“小,小河,我,我是你爹呀!”
杨小河瞬间睁大了眼睛,紧眼前的男人,记忆的碎在飞快地拼凑,终于形成了清晰的影像。
“爹—”杨小河终于艰难地开了口。
听到这个字眼,杨大满鼻子一酸,眼泪差点眶而出,嘴里含糊地答应着,在敞开的院门前,竟然忘记了迈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