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安定辽镇人心-《逆天换明》


    第(3/3)页

    毛文龙看了郭大靖一眼,嘿然笑道:“怎么,对祖大寿失去了耐心?”

    郭大靖苦笑了一声,说道:“真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就是招募新兵,也比改造辽镇更省心省力。”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凝目远方,毛文龙沉声说道:“温体仁成为首辅,朝局会不会有变化,现在还不好说。只是听说,他澹泊名利,还不结党营私,才得到了皇上的信任。”

    郭大靖翻了下眼睛,这个温体仁倒是个好演员,不仅骗过外人,连崇祯也看走了眼。

    当然,就崇祯那眼光,不辨忠奸,不识好赖,也不奇怪。

    “朝局即便有变化,对平辽也不会有大的影响。”郭大靖沉吟着说道:“顶多向后拖上一两年罢了。”

    就是出现最坏的情况,朝廷也不过是封锁压制,这对东江镇来说,已经不是难以解决的困难。

    仅凭东江镇目前的人口数量,再招募扩充也是能够完成的。只不过,会有些副作用,是郭大靖所尽量避免的。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总人口也就七八千万,却愣是爆出了上千万的兵力。如果算上阵亡和退役的,一共动员了一千七百多万人。

    也就是说,按照东江镇目前的人口,将部队扩充至十万,是能够做到的。

    在郭大靖记忆的资料中,温体仁的成功秘诀有两个:

    一个是不与人争强好胜,并且孤立自己。这当然是表面上的,给崇祯一种孤臣忠贞的感觉。

    另一个秘诀就是什么都不做,在主持内阁的八年时间里,他不做一事,眼睁睁看着朝廷愈发糜烂,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倒与后世的某种人生哲学,有相似之处。

    所以,郭大靖不担心首辅温体仁会有什么针对东江镇的不利之举,反倒是担心别人。

    比如崇祯,或者是那些从辽饷中攫取利益的官僚,以及对毛文龙的晋爵嫉妒的家伙们,都可能给平辽大业使绊子。

    可即便有这些困难,郭大靖也有信心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他并不象毛文龙那般担心。

    这也不能怪毛文龙,他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放开,也不是很清楚郭大靖自力更生的实力和底气。

    不就是钱嘛,对于郭大靖来说,每年拿出个百八十万两,并不是难事。

    而东江镇的实力,以及已经形成的内部循环,对外力的抗击程度,也不是毛文龙所能准确估计的。

    毛文龙似乎从郭大靖的话语中得到了安慰,微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说道:“西北的民乱似乎得到了遏制,杨鹤的招抚政策颇有效果。如此,朝廷也能集中精力支持咱们,尽快解决建虏这个外患。”

    郭大靖说道:“大帅所言极是。咱们也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两年的全力支持就足以。”

    嘴上这么说,可郭大靖在心里却是不以为然。

    杨鹤的招抚效果,那只是表面现象,没有钱粮,被招抚的农民军还是会再举义旗,重燃烽火的。

    而且,明年将是农民起义的转折点,农民起义军由分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总兵力将达到二十余万。

    只不过,郭大靖已经无法确定,没有了建虏入关的配合,农民起义军是否还会如历史上那般,得到喘息之机,越战越强。

    82中文网

    wap.

    /75/75672/29944498.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