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一门两公-《大明风流》
第(2/3)页
有人笑了起来。文官对武臣和勋贵的蔑视是骨子里的。读书科举的看不起这些打打杀杀上位的,甚至是裙带关系得势的。这是他们的通病。
张延龄微笑道:“杨首辅看来不服气。论读书科举,也许你杨大人比我肚子里的墨水多。但读的书多,未见的便是好事。起码你连我大明朝过往的历史都不知,又何谈辅政理国呢?”
杨廷和怒道:“我怎不知我大明过往之事?哪一件,哪一桩?”
张延龄笑道:“还嘴硬。你说大明从无一门二公之事,那便是对我大明的历史一无所知。据我所知,我大明朝有一门功臣之家便是一门二国公。他的后人就在这殿上。”
群臣讶异不已,杨廷和也惊讶发愣。
“谁?”杨廷和道。
张延龄笑着对定国公徐光祚躬身行礼道:“定国公,这事儿别人不知,你该知道吧?那是你祖上的事情。”
徐光祚笑道:“哈哈哈,延龄,看来你知道的不少。不错,我徐家一门便出了两位国公。”
众人瞠目,许多人不知道情形,但是有些人却赫然响起了徐家祖上的事情。
朱厚照饶有兴致的道:“建昌候,说来听听?定国公的爵位不是一脉传下来的么?怎地会有一门两公这件事?”
张延龄躬身道:“皇上容禀,定国公祖上是魏国公徐达,开国的大功臣。徐达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役后被永乐皇帝授予世袭魏国公爵位。次子徐增寿则被赐定国公爵位。魏国公一脉没有传下来,但是定国公一脉传至今朝,便是我这位岳父大人了。”
张延龄说的这段历史是一段公案。当年徐辉祖是效忠于建文帝的。在永乐大帝朱棣夺得皇位之后,他拒不投降。最后被朱棣软禁囚禁。
但永乐帝的岳父便是徐达,看在岳父和皇后的面子上,便依旧将魏国公的爵位授予徐辉祖。
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却是靖难之役的大功臣,永乐帝夺位成功之后,便赐徐增寿定国公爵位,世袭罔替。
徐辉祖死在囚禁之中,没有留下子嗣,自然魏国公的爵位无人继承。但定国公一脉却一直传到了徐光祚的手上。
之所以许多人不知道这段公案,那是因为大明朝一度为了避讳永乐皇帝夺位的事情,所以并没有在公开的记录里强调此事。不仅是这一件事,当年永乐帝夺建文帝之位的许多事情都不许提及。毕竟是得位不正,朱棣自己下的命令,抹去了许多事情。百年而下,当年的那些人早已不在人世,除非是刻意去钻研当年的事实的人,否则确实不知道此事。
张延龄此言一出,杨廷和顿时呆在原地。他并不知道这桩公案。他只知道定国公是徐达一脉功勋之臣,却并不知道,当年徐家一门曾经有两位国公同时在世。一门两国公的事情真的发生过。
“可是,这件事是因为……”
杨廷和话说了一半,却咽了下去。因为细究此事,必要涉及当年靖难夺位之事。当今皇上便是永乐帝的血脉,自己难道要将当年那些事扯出来说?那岂非要犯了忌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