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双管齐下,青芜院已经渐有成为京城餐饮业龙头之势,也难怪有人对青芜院主动了心思。 杨清源举起杯中的果饮细品,“夫人,再上一道乾坤烧鸡!反正今晚有人付钱了!我也就不客气了!” “……” --------------- 夜幕降临,但是青芜院中却灯火通明。 “褚公子到了!” “褚公子好!” 一个年轻公子摇着折扇进门。 褚恭,乃是越州褚家的嫡系子弟,据说有状元之才,今年乡试,为越州第一,夺得解元之位。 此后便进入京城,为来年春闱提前准备,一边备考温书,一边宣扬文名。 这个时代的科举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考试,对于有机会冲击一甲或者二甲前十的种子选手,京城各方势力都会看重,若是得了考官看重,甚至会有约定门生的出现。 礼部尚书钱牧谦作为文坛宗师自然是没兴趣干这事,但是不代表别的考官没兴趣。 在大周,师生之谊仅次于父母君臣。 而大周的官场网络,主要有四种关系组成,一种是同学(同年),一种是师生(门生),一种是血缘(姻亲),最后一种是地域(同乡)。 比如永安十三年的一甲三杰,王华、杨清源、李寻欢,三人皆是由当时的主考官钱牧谦力主录取的。 在政治立场的区分时,会被天然打上同年的标签,同时也会带着座师钱牧谦的痕迹,三人皆为钱牧谦的门生。 故而有些主考官会通过约定门生的方式,似是而非地透露部分考题的思想。 而提前进京宣扬文名的好处就是在此,只有你文名足够时,才有可能成为约定门生。 这算是大周科举被认可的潜规则,因为并不会真正地透题,所以也算不得舞弊,同时也是官场人脉积累的需要。 而褚恭就是下一届会试的种子选手之一。 自古以来,江南便多才子,历届的扬州解元和越州解元都是会试前十乃至会元的有力竞争者。 褚恭是越州解元,故而巴结他的人不在少数。 进门之后,褚恭便高声喊道,“夫人,褚某的对子工整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