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罗兆珲离开学校后,没有靠山、没有背景,也没有任何方向和资源,在父母无助又无力的注视中,罗兆珲倔强又无奈地踏入社会。 并从此在社会打滚混迹中,开始渐渐明白人生。 为了谋生,几经辗转,多方打探,罗兆珲终于找到了一个湖口的饭碗,在弥敦道大街的重庆大厦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月薪900蚊。 重庆大厦原名cq市场,始建于1920年,占地约5万平方英尺,最初是一栋豪宅,有30多间售卖外国货物的商店,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和外国水兵。 后来,战争爆发,几年后香塂沦陷,重庆大厦被迫停业。 抗战胜利后,原来在重庆大厦开商店的生意人陆续回归,但重庆大厦的整栋建筑却已遭遇战争重创,只剩下残破的骨架。 1958年,一位胡建华侨看中了cq市场的地皮,向当时的主管上级,提出了购买申请;1962年,cq市场整栋大楼被重建完成。 整栋楼共17层,有180度的海景设计,1-3层是商场,其余楼层均为设计独立的住宅。因为住宅的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阳台设计,且空间不大,位置优越,非常便于出租。 后来,这栋新建成的大楼,就成了各类底层打工人聚集的混合楼。为了方便管理,主管部门便将这里命名为重庆大厦。 1978年,罗兆珲在楼里做保安时,重庆大厦已经沦为香塂社会鱼龙混居的万花筒,呕哑嘲哳、乌烟瘴气、臭名在外。 这些真相,彼时年仅14岁的罗兆珲并不知晓,他唯一清楚的,只要乖乖坐在楼里看好门,到月底就能领薪水。 即使是这样卑微,这份工作也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纸包不住火,大厦的臭名即使未听闻,旦旦身处其中,罗兆珲也感受到了。 老话说,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年少的罗兆珲不想自己臭掉,便主动请辞离开。 后来,为了湖口,罗兆珲做过推销员、搬运工、酒店part ti,还卖过报纸,当过侍应生,甚至还去庙街做过擦鞋工,给一楼一凤当过马夫。 常年徘回于三教九流之间,穿梭于黄白棕黑各色皮肤的打工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报酬,却教会了他几样宝贵的本领——察言观色、巧舌如黄、口蜜嘴甜、隐忍沉积。 1981年,香塂楼市应时崛起,购房热被炒得如火如荼。 时年已是十七岁的罗兆珲,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在中环国际大厦的满通地产的房产门店,找到一份地产经纪的工作。 因为口才出众,又擅长察言观色,加上脑子好使,腿脚勤快,只用了一年,罗兆珲便在这家门店依仗远超他人的卓越业绩脱颖而出。 不久,他就升职加薪,夜夜赢取白大美,走上人生巅峰,从店员晋升门店经理,收入也水涨船高。 年少得志之时,机敏的罗兆珲很快在门店的业务中发现了一个秘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