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次展示之后,族人的干活热情再次高涨。 纺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每个族人都憧憬着穿上新衣。 那么光洁的布料,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一定很舒服吧! 而且,还可以不止做一套,穿一套,换一套,美滋滋! 随着纺纱机的陆续投入使用,纺的纱越来越多,而储存的麻纤维却越来越少,几近耗完。 每户储存的麻纤维都不少于五十斤,这五十斤的存量,对以往来说,足够每户的使用。 可是,现在有了纺纱机,这点量,远远不够几十台纺纱机消耗的。 看着成堆的纺好的麻线,族人又幸福,又苦恼。 幸福,好理解,往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纺出来的麻线,如今纱锭堆满地,都快没地放了。 苦恼,是因为麻纤维不够了。 好东西,总是越多越好啊。 即便用不完,堆在哪里,看着也舒服呀! 这是幸福的烦恼,族人从来没有机会体验的烦恼! 叶青有些奇怪,问族人: “野外野生的麻就在那里,麻纤维不够了,就去剥麻啊!” 族人吱唔不言。 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问题在哪。 原来,部落一般都是在夏天开始不久,进行采麻。 而采麻,是将麻杆整根地砍回来,捆成捆,丢在溪水中浸泡。 这个时间很长,直到麻杆和麻叶都泡烂,然后捞出来,使劲捣。 然后再清洗,要清洗好几遍。 这样便得到干净洁白的麻纤维。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诗经上的“沤麻”,说的就是这种制作方式了。 也有人不按这个时间节点,在其他时间,砍麻回来制作麻纤维。 可最终得到的是烂麻或是不干净的麻纤维。 沤麻有很多讲究,浸泡时间不能过长,麻壳又必须腐烂。 浸泡时间过长,麻纤维便烂了,不堪使用。 可不泡久一点,又无法让麻壳完全腐烂脱离,没法制成洁白干净的麻纤维。 《齐民要术》上这样说: “沤欲清水,浊水则黑,水少则麻脆。” “生熟合宜,生则难剥,太烂则不任。” 沤麻,不仅仅是诗中的美好情怀,还是个讲究季节、讲究技术、非常辛苦的活计。 所以,部落都是赶季节,一年只采一次麻。 叶青心里明白了,关键在于,麻皮去壳、脱胶漂白的问题。 他知道的,麻这种作物生长很快,一年最少可以采两次,像现在这么温暖的气候,一年采三次,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他于是叫族人去野外采麻。 做法和以前的不同。 他反复告诉族人剥麻皮,要用剥的,只要麻皮,麻杆不要。 然后,他便去炼铜区,制作刮麻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