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焚书坑儒”和“侠以武乱禁”固然是最客观的原因,可孟子的一句话,却是《墨子》一书轶散的最根本的原因。 孟子曾经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这里的杨氏是指杨朱,他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认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就是“一毛不拔”的来历。 当然,杨朱并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他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活出自我,这才是对这个天下最好的负责。 而一切号称有利于这个天下的事情,本质上都是有一群人在谋私利。 这才是一毛不拔的本意。 后来道家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理论,就传承于杨朱“一毛不拔”的思想。 可天下所有人都一毛不拔,君主还靠什么人治理天下? 所以,孟子说杨朱眼里没有君主。 而墨子的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兼爱,就是平等的爱所有人。 即便是不认识的路人,也要像父母家人一样去爱他们。 这就无法体现父母家人的伦理亲疏关系,和儒家等级森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论,完全相悖。 所以,孟子认为墨子眼里没有父亲。 于是,他不惜爆粗口大骂:“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在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孟子在知识分子里的地位,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圣人! 圣人都对墨家爆粗口了,谁还敢传承研究墨家的著作? 这才是《墨子》轶散的最重要的原因。 也只有同样被孟子骂为禽兽的道家,才肯把《墨子》刻进了道家圣籍《道藏》里,流传了下来... 《墨子》现存的五十三篇里,《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被称为《墨经》,又叫《辩经》。 也有一种说法说,《墨经》应该有六篇,除了《经》上下,《经说》上下,还应该包括《大取》和《小取》。 关于墨家的问题,就是这么的众说纷纭... 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墨经》是墨子亲自写的,而《墨子》里的其他篇章,都是他的弟子,或者墨家分裂后,其他“别墨”写的。 所谓的“别墨”,就是指后来墨家的分支各派都自命为墨家的正支,把其他各派称为"别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