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称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简称即是“中国”。 康熙二十八年订立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 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却是中国。 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 《尼布楚条约》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 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不能当作国号,只要入主中原,其国就算是中国。 既然“中国”不能当作国号,那势必得再起一个国号,总不能一直用水泊梁山或者东安都护府自称吧? 所以,水泊梁山发展到了这种程度,势必要建国,也势必要有一个自己的国号。 对此—— 水泊梁山上下讨论纷纷。 有说以发迹地水泊梁山的“梁”为国号。 有说以来自源地“齐”或“鲁”为国号。 有说以李衍原来的封爵乐浪郡公的“乐”或“浪”为国号。 还有说以“燕”或“云”为国号。 然而—— 就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就在水泊梁山上下商量以甚么为国号,换而言之,就在水泊梁山准备建国之时,突然传来了一系列让水泊梁山上下措手不及的消息: “宋国起兵三十万,号称一百万,分别由姚古、种师中、郭药师统带,在代州、雄州和广信军集结,而且赵佶严令,十日后三十万大军同时北上。” “西夏起兵十万,号称三十万,分两路,一路走河清军,一路走金萧军,直逼云左而来。” “金国起兵十五万,号称五十万,分两路,一路直奔松亭关,一路直奔榆关。” 换而言之,宋、夏、金三国同时向水泊梁山发难,准备从四面八方攻来。 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李衍等人哪还有心情建国? 李衍当即将文武百官召集来商量对策。 待文武百官到齐,李衍直接训问朱贵、柴进、燕青这三个情报头子:“为甚么之前一点消息没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