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谈判就是博弈,并非你善良对方就会仁慈-《所谓情商高,就是懂交际》


    第(1/3)页

    抛砖引玉,

    看清对方是骡子是马

    谈判是场未知的较量,在谈判场上,想要说服对方,首先要知道对方的实力如何,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来遛遛才能见分晓。但是,如何拉出这骡子或马呢?不妨从兵法中取取经。

    兵法中有云:“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说的就是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抛出砖头,引来白玉。这笔账谁都算得出来。谈判是场利益之争,要想引出对方的“白玉”,不妨自己先拋出“砖头”加以诱惑。正如钓鱼需用鱼饵一样,只有先让鱼儿尝到鱼饵的甜头,它才会乖乖上钩。

    某省新华书店向某出版社订了一批教材,双方在合同中约定:30天内出版社将这批教材发给书店,书店在收到教材30天内结款。谁知,该省因不少学校暑假补课,对于教材的需求提前了半个月。书店自然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于是,赶紧联系出版社能否提前半个月发货。

    其实,出版社的这些教材在签订合同的第五天,就已顺利入库了,要提前半个月给书店发货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提前发货,不仅可以少占用库房,节省一笔租金,还可以提前开票,早点儿拿到货款。因此,负责该项目的出版社教材部的小李听闻这个消息后,欣喜不已。然而,极富谈判经验的小李立马认识到如果一口答应书店的要求,于己并没有任何好处,不如以此条件,让书店在这个项目上再给些优惠。

    于是,精明的小李在接到书店采购经理的电话后,表示自己没有权力做主,需要请示领导,但同时他还反复表示为了书店需要,自己一定会尽力跟领导争取早日发货。对方对小李的这番心意自然感激不已。

    小李趁热打铁问道:“您知道,提前发货我们就需要和印刷厂沟通,请他们连夜印刷,这样势必要增加成本,我担心领导因此拒绝提早发货。所以为了增加向领导申请成功的概率,我冒昧地问一下:‘如果我们能提前送货的话,你们能给予我们什么优惠呢?’”

    对方的采购经理沉思片刻后表示:“如果你们能提前半个月送货的话,我会再下单订1000本教材,因为学生暑期补课,提前需要教材的人数会比较多。”

    小李听罢心中大喜,但仍然不动声色地表示自己要先回去请示下领导,然后尽快答复。

    结果,小李仅仅以提前半月把教材从库房送到书店这块砖,就收获了对方的两块玉——不仅提前拿到了货款,同时又额外卖出去1000本教材。

    可见,谈判高手小李深谙“拋砖引玉”之道,抓住了对方急需教材的心理,但他并不确定对方的着急程度以及能为此付出多少代价。于是,小李就故弄玄虚,先拋出一块砖探探对方,最终赢得玉归。其实,在谈判中的“抛砖引玉”,说白了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方先作出小的让步,以此来诱惑对方作出较大的让步。

    虽然拋砖能引玉,但并不是说所有成色的砖都能引来汉白玉。只有那些你看来是砖,但在对方眼里是玉的“砖”,才能引来你眼里的“玉”。即因谈判双方立场不同,角度各异,所以,只有当“你的让步在你看来只是‘一块砖’,但是在对方眼中,你的让步却是‘一块玉’”的时候,才能成功地抛砖引玉。

    所以,要想取得谈判成功,在谈判桌前说服对方,就要在拋砖之前先掂量一下砖的价值是否足以引诱对方,在明确对方的需求所在后,作出相应的让步。

    另外,“抛砖”是手段,“引玉”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给对方让步的同时要借机提出自己的要求,让对方知道你的让步不是无偿、无价值,而是需要一定回报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对方过河拆桥,捡了砖却不肯抛玉。

    抛砖要讲究“天时”。只有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作出让步,才能让对方对你的让步心怀感恩,才能进一步讨价还价。如果随意“拋砖”,会让对方觉得让步空间很大,以致对方得寸进尺。

    另外,在行使拋砖引玉之术时要注意分寸,以防对方以你之道,还施你身。拋砖引玉的精妙之处在于双方对“砖”和“玉”的不同理解。由于谈判双方站在相对立的利益角度,所以对于“砖”和“玉”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当你试图拋砖引玉时,要慎防对方是否和你心有灵犀,是否也在怀着同样的心理以同样的方式向你进攻。

    总之,抛砖”只是手段,“引玉”才是目的。所以,要想认清对方是骡子还是马,在拉出来遛遛之前,一定要清楚你需要付出多少,最终能收获多少。

    主导话题的方向,

    让对方一直说“是”

    在日常谈判过程中,谁掌握了先机谁就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然而,作为谈判的一方如何才能把握主动地位呢?在这里,会涉及心理学中的选择效应,指的是,从表面上看,我们给出了一些选择,但实际上,所有的选择只会促使对方去做出肯定的回答,也就是想办法让对方回答“是”。试想,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提问,都能够让对方说“是”,而不是说“不”,这样,我们不就把握了主动权吗?另外,当对方在回答问题时,如果一开始就说出“是”,就会使其整个身心趋向于肯定的一面,在其内心,他会呈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在交谈双方造成和谐的谈话气氛。在这样的谈判状态下,对方很有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偏见,而同意我们所提出的意见。

    当你跟他人谈判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谈论你们有分歧的事,而要先谈论你们意见一致的事。你不妨告诉对方,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要使对方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是”,尽量防止对方说“不”。哈里·欧弗斯屈特教授写过《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书中说:

    谈话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对方机会说“不”字。一个“不”造成的障碍将阻挡你们的讨论,导致你们的讨论无法继续下去。因为当一个人说出“不”字后,为了他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就不得不坚持到底。虽然事后他或许会觉得自己说“不”是错误的,可是他会继续说“不”,这不是为了真理,而是为了尊严。所以,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想办法让对方一开始就作出肯定的表示。否则,你会追悔莫及。

    大多数人都具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当说出“不”字后,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个拒绝的意念,潜意识的意念会导致自己对后续的谈话仍然说“不”。反过来也是如此,当说出“是”字后,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个肯定的、接受的意念,对后续的谈话,反应也就是“是”了。

    懂得谈判技巧的人,开始的时候就能得到“是”的回答。这样,他就能引导对方的心理,掌控整个谈话的局面,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艾里是一位发动机推销员,他负责的区域内有一家工厂是其潜在客户。艾里连续3年向这家公司推销发动机,这家公司最终买了几台。艾里很高兴,因为他觉得,既然有了开始,以后就会继续交往下去。不过,仅仅3个星期后就出现了麻烦,公司来电话说不再买艾里的发动机了。

    艾里对自己推销的产品很了解,知道不会是发动机有故障。但是为什么对方会不满意呢?他很快赶到了那家公司。

    接待艾里的是那家公司的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说:“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我把手放在上面烫死了。”

    艾里愣了一下,这算什么问题呢?发动机很烫是很正常的啊,更何况是在工厂里面,工厂的室温本来就很高。可是该怎么处理呢?如果直接和对方争论,那肯定毫无益处。于是,艾里恰当地采用了让对方说“是”的技巧。

    艾里说:“的确,如果发动机实在太热,我也建议你不要再用了。不过,你这里应该有一种发动机,它的温度符合国家标准。对吧?”

    总工程师完全同意,艾里得到了第一个“是”。

    艾里又说:“国家标准的规定中,发动机的温度可以高出室温72华氏度,对吧?”

    总工程师回答:“是的。不过你们的发动机温度可是远远高于这个。”艾里没有和他争辩发动机的温度,而是继续问道:“你们工厂的室温是多少?”

    总工程师想了想,说:“大概是75华氏度。”

    艾里说:“对啊。工厂的室温是75华氏度,发动机可以高出室温72华氏度,也就是说,你的手摸到的是147华氏度的高温。如果你把手放在这么高温度的东西上面,会不会感觉很烫呢?”

    总工程师想了想,说:“是的。147华氏度,肯定很烫。”

    艾里说:“那我建议你不要把手放在发动机上,好吗?”

    总工程师承认:“你说得挺有道理的。”

    几个月过后,那家公司又从艾里那里买了些发动机。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设计一连串让对方点头称是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引起对方兴趣和注意的问题,在说服中主导谈话的方向,从而左右说服的结果。

    艾迪喜欢狩猎,不过之前他从不买弓箭设备,都是用租赁的方式。一天,他又打电话到之前他经常租赁弓箭的商店。店员告诉他,店里不再提供租赁服务了,需要的话只能购买。

    艾迪只好打电话到别的店里询问。有一家接电话的是一位男士。

    其实现在所有的店都不再租赁弓箭,都改为出售了。但这位男士并没有直接说,而是问:“请问你以前都是租赁弓箭吗?”

    艾迪回答:“是。”

    男士接着问:“请问你以前租用全套设备一次得花费25~30美元吗?”

    艾迪回忆了一下说:“是的,基本上就是这个价格。”

    男士又问:“请问你平常是不是很节约?”

    艾迪回答:“当然是,那还用说。”

    男士告诉艾迪:“先生,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商店都不再出租,而改为出售的方式了。我们店里正好有一套特价弓箭,包括所有的配件总共只需要32美元。建议你购买一套,这样你就不用每次都花30美元去租了,这样更划算一些。”

    艾迪略一思索就答应了,放下电话就前往那家店。艾迪不但买了一套近百美元的弓箭,还购买了很多其他配件。同时,艾迪还成了该店的忠实客户。

    说“是”也会上瘾?正如欧弗斯屈特所论证的那样,我们让一个人开始就做出肯定的回答,接下来他也会倾向于做出肯定的回答。这也可以说是语言的惯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说“不”也是会上瘾的。我们要得到对方的“是”,就要让对方习惯说“是”,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那么,如何做到让他人不断对你点头称是呢?

    1.通过点出对方的可获利之处,让他人自愿认同你

    凡是人们做出肯定答复的时候,都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利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很快与他人达成合作,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行总是能够从对方的需求角度出发。事实上,当人们自愿说出“是”的时候,人们只是赞同自己的利益而已。在这种情况之下,千方百计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说服对方而言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说,能够恰如其分地为对方点出他的可获利之处,才是明智之举。

    2.重复他人说过的话,让他人感觉到你与他步调一致

    有人认为重复他人的话会埋没自己的个性,丝毫不利于说服活动的进行。其实不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对方体会到你与他步调一致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在进行恰当的反击之前赢得思考时间。

    3.设计诱导性提问

    通过诱导性的提问可以打开对方的思路,并引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像前文艾里那样,设计一系列合乎逻辑的问题,逐步引导工程师走出思维的误区,最终认同自己的观点。

    对于说服者来说也如是,从一开始就让对方说“是”,而不说“不”,让对方不断地肯定你的意见,对方就会逐渐地认同你的思维模式。如此一来,你就相当于有了极大的胜算。

    说话要在点上,

    几句话就要切中对方的“要害”

    古人曾经说过:“立片言以居要”,在想要说服对方的情况下,说话一定要直接明了,一语中的,几句话就切中要害,得到他人的认同。

    在谈判中,最会说话、最能够说服对方的人往往是那些能一语中的的人。他们平时话不多,但在关键时刻,总能一鸣惊人,把话说到点子上。总之,该干脆的时候,就绝不会喋喋不休。

    有一位演讲者非常喜欢演讲,他的梦想就是成为演讲大师,大家都来听他的演讲。但是事与愿违,来听他演讲的人非常少。

    经历了一番波折,演讲者认为自己可能不是这块料,是自己太没出息了。在朋友的建议和鼓励下,演讲者去拜访了市里的著名演讲大师。

    到大师家里之后,大师正在接待朋友,示意他先自己坐一下。

    “我最近心情很不好,天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晚上睡不着,失眠严重,你看我的黑眼圈都出来了。”朋友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似的,说得苦不堪言。

    演讲者想:“要是她来跟我说这个问题,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安慰她,给她讲道理,相信她肯定会接受。”

    但是让演讲者大跌眼镜的是,大师只说了一句话,就把朋友打发走了。

    “你家境太好、生活太安逸了,你出去找份工作,晚上肯定就不会失眠了。”大师说。

    朋友一听他说得对,立刻转身告辞走了,离开时,还很高兴。

    演讲者陷入了沉思。

    “你找我有事吗?”大师问道,其实他听说过演讲者,他的说话方式太过累赘,几句话也说不到重点,总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我想,我没有了。”演讲者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会说话的人,一语就能得人心,话不在多,说明白就好。”这是大师给演讲者的忠告。

    演讲者受益匪浅,回家想了很多,最后转变了自己的演说风格,成为了“会说话”的人。

    有些人在说服对方的时候总喜欢把话说得很细致,很烦琐,就跟演讲者一样,让人感觉喋喋不休又没有重点,他人就会感觉反感。在说服时,这类人抓不住关键所在,常常会处于下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