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大学生“训练有素”,面试时一味包装自己迎合面试官的录用偏好,导致用人单位在面试时“雾里看花”,很难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而一旦毕业生进入公司后,用人单位往往会失望地发现,入围者也许并不是他们需要的人,从而造成双方的损失。 求职者面试过程中的过度包装很可能引起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企业的面试官不但不再相信那些把自己“包装”得十分完美的求职者,而且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在面试中装扮、技巧并不那么“完美”的应聘者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小王应聘一家外资公司总经理助理。面试时,小王发现当天一同面试的十来个人中不乏容貌秀丽、气质高雅的,也有能力不凡、颇有资历的,而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好像都处于劣势。但是令她深感意外的是,最后被录用的竟然是自己。后来,在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小王才从当时面试自己的同事那儿探明了玄机,原来,当时打动面试官的正是自己的“劣势”!与其他夸夸其谈的求职者相比,面试官认为小王态度真诚、谈吐适当,简历也是真实可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王让面试官感受到了她性格中细腻、严谨、认真的一面,也感受到了她是个负责任,肯踏踏实实安下心来做事的人。更重要的是,面试官发现小王对应聘岗位的理解很有自己的一套——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个岗位适合自己。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随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试的进一步技巧化,装扮的进一步精细化,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化,为了在有限的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使尽浑身解数,力求在跟用人单位接触的每个过程中都表现得尽善尽美。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难分辨出求职者真实的能力水平。于是,眼花缭乱的面试官为了降低误录新人的风险,将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表现也许并不十分出色,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真实的符合用人要求的毕业生。 有职业规划专家指出,无论是过度包装,还是有可能引发的逆向选择,都可能导致用人单位的招聘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毕业生就业难度。其实,面试本来就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相互了解、考察彼此是否适合的过程,如果一方过度地修饰自己,以至于掩盖了自身本来的面目,那么最终的不欢而散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因此,广大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适当地包装自己是必要的,但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尤其是将自己的个性、气质、能力中独特的一面,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展现出来将更加重要。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外商投资企业谦虚就会行不通,往往会成为求职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这里不妨举一例: 小史是某名牌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聘开发区一家美资企业力设备部经理助理。面试时,公司考官问他:“你觉得你能胜任你应聘的职位吗?”小史谦虚地答道:“现在我还谈不上能胜任,但我可以多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考官又带他到生产车间实地参观,小史显得有点儿惊讶地说:“呀,这么先进的设备,我还从没有见过呢,如果我能应聘上,一定好好学习,钻研这些先进设备和技术,希望公司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就因为小史的这些谦虚话,他应聘失败。公司考官对他说:“我们招聘的是能胜任本职位的人才,要能立即派上用场,而不是招收培训生。”小史从考官的话语中领悟到含意,悔之晚矣。 实际上,小史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扎实,在实习时也接触过类似的先进设备,完全有能力胜任那家美资企业动力设备部经理助理一职。只不过小史受“做人要谦虚”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较深,试图以谦虚博得考官的好感,没想到弄巧成拙。从这一应聘面试失败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求职者应聘面试不能过于谦虚,而应实事求是,有多少才能、能否胜任应聘的职位以及其他工作,都应如实地表达出来,行就说行,过于谦虚、客气,外企考官就不吃这一套。求职者谦虚,他们会认为你真的无能。再说,求职者既然羞羞答答不能肯定自己胜任所应聘的职位,那为什么还要来应聘呢?从外企招聘每个职位的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自信、有才能,可以胜任所应聘的职位,并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的人,不可能招人到公司去学技术。因此,求职者应聘外企,一定要充满自信,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完全能胜任所应聘的职位,从而取得外企考官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求职就业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