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秘境跑了-《我在漫威劝托尼相信科学》


    第(2/3)页

    ……

    另一边

    众人来到这神剑秘境所在之地。

    林卿灀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个脾气越发越大,尤其是在认识了齐衡之后。

    女仙嘛,每一年总有那么几天。

    “血门老祖,来你告诉我,秘境呢?”

    血门老祖沉默了半晌。

    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我的秘境丢了……

    乾元宗

    齐衡不知为何感到一丝清凉。

    微微发寒,沏上一杯茶,掏出上次游历之时买下的茶点。飘雪之晨,我倚窗而坐,柔荑托颚,静观雪景。雪零星落下,如窗花飘零,而天公并不作美,接之遂化无;似美人,伊着一袭素衣,袅娜身姿舞,款款而至;如无香之梨花,但雪因无香,平添了几分素净,安宁,淡雅,清新,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娥。

    至院,见雪洒满地,即止。

    不忍心踏之,如此美好之物,怎能忍心践踏或蹂躏?静静立着,雪也不间断地落着,雪与我,似是已化进这冬季里了。雪伴我,无孤独之感,倒是添了些许欢愉。悄悄地,我们谁也不言,生怕坏了这静。我们认为,只须这样久久凝视,足矣。

    梅开之夜,我悄然走进阳台,刚跨了门槛,便闻见梅香袅袅,梅香淡然入鼻,浓烈却不失淡雅。香气在空气中久久萦绕,我跟着香气走进,原是梅花,虽望不见她,却能想象出她一人于丛中独芳自开的情境,那种不惧,不畏,不怕的深情,只淡然一笑而过。她的婀娜多姿的身影湮没在黑夜里。

    正这样想着,疾步跑去开了灯,梅花的芳颜便尽现。不得不感叹她的美,动人,让人从心底里觉得她是极美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与梅,天公之佳作。墙隅之处,梅独开,雪伴她,黯然落下。氤氲香气于空气中酝酿,久久方才入鼻,却浓浓久不散去。再转眸望雪,洁白无瑕,至纯至真,若有玉与其同色,那必然是玉中极品。

    雪与梅,互相伴之,相得益彰;雪配梅,无约定,却如已约定一般,每每冬季,一同出现,同为冬之佳品,皆于丛中笑;雪同梅,不离不弃,即使淡然消无,也定会在下一个冬季同时翩然而至,永远不弃。

    可感慨过后,齐衡忽然意识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这特么的是夏天!

    哪来的雪啊!

    可这还没完。

    忽然之间这碧空蓝天,天高气爽,金凤劲吹,寒气袭人,百草枯黄,花卉凋零,树叶陨落,这分明是深秋的景象。

    古今中外,人们面对这深秋的景象,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有悲秋者,也有喜秋者。这跟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经受的人生遭遇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那些悲秋者,往往是一些人生不得志,或是官场失意的人,他们感到人生苦短,好像自己就是凄凄墙头草,总是被寒露打折,被秋风吹倒,心里满怀凄凉的感觉。他们笔下的诗文不免会带有潇杀凄凉的气氛。曹丕在他的《燕歌行》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还有一位古代的词人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荡翠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憭栗”凄凉,“若在远行”,好像人在寂寞萧条中远行一样,非常凄凉。这样的诗词,把秋色写得寂寞萧条,给人以一种极其凄婉悲凉的感觉。

    欧阳修的《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霞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是写秋景的凄凉;其后他又写道;“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渥然”沾润的样子;“黟然”,黑貌。意思是说,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鬂发花白,抒写出了他悲凉的情绪。欧阳修感慨自然而叹人生,议论描写秋色的萧条凄凉,发出对官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感慨。

    悲秋者有之,喜秋者亦有之。古人中有许多诗人,把秋天写的是那样绚丽多彩,把秋天抒写得,那么灵动有活力。唐代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代王昌龄《长信秋日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似二月花”;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思橙黄橘绿时”。这些大师的诗作,把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秋色推到我们面前,创造了奇特绝妙的意境,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秋天是美丽可爱的,虽然百草枯黄、花卉凋零、树叶陨落,然而,还有满山的红彤彤的枫叶装扮着秋天;还有满垄遍野的金黄的稻谷忖着蓝天;还有挂满枝头的鲜红的柿子、压弯枝头的红富士苹果、缀满绿叶中的黄灿灿的香橙和青绿的橘子,陪忖着秋天。多美的秋天啊,丰收的秋天啊!秋天给人们带来了收获、满足、快乐和幸福。我们不要看到蓝天下的百草枯黄、花卉凋零、树叶陨落就把秋天描绘得凄凉萧瑟,而发出悲秋的感慨。要知道这是大自然的杰作造化,正是遵循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自然规律,返本归根。她们将经过风吹日晒,雨打雪压,风化腐烂,演化成香泥,滋养草根、花根和树根,孕育子孙,来年开春长出草芽、花苗和树叶,这种忘我的品格,自我牺牲的精神,恰恰是一种极其高洁的美德,应该得到我们赏识、点赞、推崇和学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