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笔大订单-《划破长空》
第(2/3)页
这种逐梦航天,把强军报国当成是自己毕生理想的不仅是高峰一个人的初衷,也是江源基地每个航天人投身其中的动力和信仰。
可谁曾想,到了研究所之后,高峰却失落地发现:单位每年接到的国家军工任务竟然寥寥无几,有时候甚至全年落空。
即便是那些接到的任务里也是不痛不痒的小打小闹,根本就拿不上台面。
单位开会的时候,主席台上的领导们总是在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天安门前首次向世界公开展示的现代化战略战术武器、以及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一项项重大成果背后有着江源基地无数航天人默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可为什么到了他高峰上“战场”的时候,却像是变成了围着地方生产转悠的‘民营’企业。上至冰箱,下至维修电视机,甚至修收音机,维护电路等等,这些他们这些航天工程师们要去干的活。
所长赵永生说了:只要有钱,505研究所就没有不接的活。
有次,基地大老板下来调研,赵所长还扬言:“我手下一群专攻航天的工科才子,修起这些小家电,小线路的玩意儿,那还不跟玩过家家一样啊?放心吧,老首长,我们一定能养活自己。”
当时,有幸跟在后面当小跟班的高峰,听得就差没有口吐白沫,两眼泛白。
他十五年寒窗苦读,难道就为了出来当个满街吆喝,或是摆摊摊的小杂工?
一旁的冯主任看见高峰这德行,就走了过来压着嗓子对高峰说到:“小子!把你那清高的、恶心的嘴脸给我收起来!否则,小心老子回去收拾你!”
“可是,主任,我们不是搞军工的吗?怎么能……”
“你小子知道个屁!太平盛世,现在我们要安心搞生产,抓经济!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不?”
原来,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之后,江源基地便于1979年下半年开始贯彻了中央的“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个曾经创下无数辉煌的军工企业开始了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曲折探索。
而江源基地自此也踏上了“第二次创业”的征途:号召旗下的所有研究所和设计院要融入地方的生产,并要勇敢地去尝试搏击商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