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太孙下西洋-《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3)页

    连续两天都是晴天,但是皇上却让雷电连续“下凡”,没有人怀疑皇帝已经借用到了雷神的力量。

    朱棣心情高兴,第二天就决定亲自送朱瞻基出海,当天晚上,王彦他们一批内臣措手不及,几乎一晚上都没有睡,开始净街封锁,保证他的安全。

    兴庆宫内,除了朱瞻基现在的九个孩子,其他人也几乎没有睡。

    这次出门不比东征,东征当初是确定好四个月,最多半年就会结束。

    但是朱瞻基这次出门,目前已经确定好了要去南洲,还要去西洋,最快也要一年半,要是运气不好,遇到几次暴风雨,恐怕两年也回不来。

    一去就是两年,这让宫里的嫔妃们一个个格外不舍。

    这段时间,朱瞻基不负众望,又让十三个嫔妃怀孕,加上已经快要生孩子的蓝烟,未来还会有十四个后代出生。

    已经生下来了九个,还有十四个要生,二十三个后代,可以说,朱瞻基很好地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在他的上面,有朱棣,有太子朱高炽。在他的下面,还有二十三个孩子,所以,他的出海,并没有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如果要是没有朱高炽,只有他这个继承人,恐怕朱棣也不会放心让他出海。

    除了已经确定好的马欣和刘承徽,朱瞻基又多带了两个昭训和两个奉仪,她们都是经过测试,不会晕船才有幸跟朱瞻基一起出海。

    这一次,地位最高的是年纪最小的马欣,也不过是个良媛。

    这是因为太孙妃孙娴和良娣胡善祥都有了孩子,蓝烟也怀孕了。

    不过后宫主事的人却是刘承徽,除了马欣她的年纪最大,又精通医术,更主要的是她跟朱瞻基已经出了一次门,朱瞻基对她的能力很是欣赏。

    面对內监和诸位大臣她落落大方,面对朱瞻基收容的其他女子,她也能很好地管理起来,还不会有嫉妒之心。

    在朱瞻基的心里,她跟自己前世的老婆格拉西亚差不多,都是很有能力的贤内助。

    孙娴虽然对刘承徽有些嫉妒,但是并没有把她放在眼里,所以也没有特别针对她。

    因为她是太孙妃,下面还有良娣,良媛,然后才是承徽一级,她们的地位还差了不少。

    何况她自认的心腹大患是如今在宫中倍受好评的胡良娣,只有胡善祥才能对她的太孙妃地位有影响。

    而胡善祥虽然行事端庄,大度,有太孙妃贵相,但是生下的是女儿,她生下的是长子,所以只要她自己不犯错,地位就稳如泰山。

    如今她不仅生下来了太孙嫡长子,而且又一次怀孕了,所以现如今,她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嫉妒谁,而是要保重身体,养大两个孩子。

    宫中的内斗自然是避免不了,但是上面有太子妃张氏这个婆婆当家,再上面有朱瞻基的铁杆盟友昭懿贵妃这个后宫之主坐镇,中间还有朱瞻基最尊敬的薛尚宫串联,所以朱瞻基的后宫乱不起来。

    待得正月十六辰时,虽然是早上七点,但是冬日天短,此时天才微微亮。

    朱瞻基先带着两个弟弟朱瞻埈和朱瞻墉以及其他宗室去皇城西南的社稷坛祭天,再到东南的太庙祭祖,随后才回到奉天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朱棣拜别。

    宫中的欢送仪式并不长,出了奉天殿,朱瞻基又带着两个弟弟向泪流满面的张氏跪拜,然后登上了朱棣的御辇。

    鼓乐争鸣,庄严肃穆,宫城和皇城的大门中开,上万人形成的仪仗在承天门外组成了送行的长龙。

    应天府的百姓都是早就知道了这一天太孙将会出海,出行队伍经过的大街,道路两边都挤的水泄不通。

    队伍按照严格的顺序,当先的是锦衣卫和內监的仪仗,然后就是朱棣和朱瞻基坐的御辇。御辇后面是宗室的位置,然后是文官,武官的车队。

    在他们的后面,才是各国使节的车驾,不算护卫的仪仗,也扯出了两三里地。

    一直到午时,车队才行到阅江楼码头。

    摆好仪仗,上百名內监在王彦的带领下,宣读了《太孙出海书》,有他们的传播,码头周边的数万人也都听清了这篇圣旨。

    随后朱瞻基率领宗室和下属高级官员向朱棣跪拜辞行,当他们起身之后,朱棣亲手拉着朱瞻基的手,接受了现场数万人的跪拜。

    马上要登船了,朱棣这个时候也有些真情流露,感慨地说道:“此行一去万里,风雨难测。吾孙当以身体为重,我在应天等着你安全回来。”

    “孙儿当以国事为重,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将万里河山献于皇祖。”

    鼓乐响起,码头上响起了诗经国风篇的秦风章里面的无衣,这也是古代一千多年一直流行的军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这雄壮的歌声中,朱瞻基率先登上了横舟搭建起来的浮桥,走向了江中间停着的他的旗舰大宝船。

    整个登舟行动一直持续了半个时辰,所有人都上了各自的船,然后就是礼炮声响。

    在礼炮声中,朱瞻基的旗舰上面升起了大明的皇旗,国旗,军旗。

    朱瞻基一直站在旗舰的甲板上,向岸上送行的百姓挥手致意。

    当所有人登船之后,旗舰上的三百水手共同绞动了五个绞盘,将数千斤的铁锚提了起来,其他水手则开始升帆,然后调整了帆向,正式起航。

    从应天府出发的舰队只有不到一小半,主要是各军的将领和使节。

    到了新江口水寨第一舰队的海军才会加入了起航的行列,但是这些人仍然只有一小部分,船只也只有三百艘。

    当舰队到了宁波,那里有大批的商船,运输船,还有第二舰队的士兵加入,舰队的船只数量将会达到七百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