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八卦台前幕后》
第(2/3)页
冼淼淼尽量自然的打量着这位“传奇事件”不断的女士:乔娜看上去三十多岁年纪,容貌……不好说,因为长期在野外的拍摄生活让她的皮肤黑红且粗糙,双颊还有不少雀斑,一头长发更是乱糟糟的堆着,显然主人并没对她们施加哪怕一丁点儿关心。
饶是已经在酒店休息了三天,乔娜双眼中仍有不少血丝,巨大的黑眼圈和眼袋也明晃晃挂在脸上。
哦,她还是穿着一双来自户外人士最推崇的品牌之一的鞋子。
不过,尽管不修边幅,但冼淼淼不能否认的是,乔娜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你很容易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从她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远离现代文明社会的自由和蓬勃生机,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野性之美。
总而言之,这位女士跟她所处的环境很有点儿格格不入。
冼淼淼不禁开始怀疑,当初是否就是这种独特的美吸引了尚云清?
“你很美。”冼淼淼叹了口气,由衷赞美道。
乔娜完全没想到她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老实讲,她还以为对方是来兴师问罪的,因为貌似十月爸爸所属的家庭在这一带非常有名气。
严格来说,要不是那个意外,她跟尚云清这样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圈子都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共同孕育一个孩子。
仔细观察了冼淼淼的表情后,乔娜才大大方方的点头,“谢谢,你也很美。”
冼淼淼笑起来,对方的言行间有股野兽般的直接和敏锐,就像刚才那一眼,仿佛能直直的看到你心底。
很不讲究,但很神奇的不令人讨厌。
她突然就有点儿喜欢对方了,当然,前提是乔娜需要改进下跟十月接触的方式方法。
“我对你的工作很感兴趣,”冼淼淼说,“介意跟我聊聊吗?”
想要了解一个人,从她的生活和工作入手无疑是最佳方式。
乔娜显然想先问问十月的情况,但冼淼淼从一开始言明稍后再说,她也只好先聊工作。
“我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平时主要拍摄自然风景和动物,当然,偶尔也会拍摄人物,大部分情况是我需要钱。”
“如果不是有工作,或者那个地方足够吸引我,我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一个月,”乔娜耸耸肩,“摄影这种事,也是需要外部刺激和灵感的。”
冼淼淼点点头,“虽然我对这方面不太熟悉,但可以理解。”
“谢谢,”乔娜露出个真心的微笑,“不少人曾经问过我,这种不管是收入还是生活都极其不稳定的工作到底有什么好。其实我也说不上来,所以也没办法回答他们,可那又怎么样呢?我爱摄影,我将它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情愿为了一张照片,一个好的镜头走遍天涯海角,直到我走不动那天为止。”
说完,她稍显局促的调整下坐姿,换了一种更有安全感的姿势。
她笑笑,“抱歉,在外面待得太久,重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可能需要花费一点儿时间。”
冼淼淼回给她安抚一笑,示意她继续。
“去年一整年,我几乎都呆在非洲大草原,那里很美,非常美。”乔娜的眼睛突然迸发出一种明亮的神采,声音也不自觉的放缓,她开始变得非常虔诚,像一个信徒讲述自己心目中的圣地。
“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钢筋水泥的写字楼,也没有高跟鞋和小皮包……”
听到这里,冼淼淼忍不住低头看了看自己最新款的高跟鞋和同样刚上架没几天的小皮包,隐隐有点坐立不安。
希望对方不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因为她的这只皮包貌似要经历一套非常复杂且特殊的染色工艺。
“我和其他几名摄像师就住在外面,在你们看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能极其枯燥乏味,每天就是拍摄拍摄。但于我们而言,光是站在那里就已经足够幸福……”
“我曾驾车跟随动物一起迁徙,那队伍很长,往前往后都看不到尽头,他们会在途中死去,也会诞生新生命。可无论如何,他们都会选择继续往前走,这种生命的终结和开始让我激动地浑身颤抖……”
乔娜说的投入,冼淼淼听得入神。
她从没去过非洲,更没像乔娜那样在生命轮回的大草原上待过,因为那里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很不适合她这样的城市娇客。
乔娜的讲述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恰恰就因为真实,反而更能打动人。
大约是因为讲述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乔娜似乎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真正任务,她从一开始的“三心二意”逐渐变为现在的全心全意;讲述的内容也从非洲大草原转向高山、峡谷和深海,每一段都是那么震撼人心……
乔娜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讲述内容涵盖她过去十几年内发生的各种插曲。期间冼淼淼没有一次不耐烦,更没自以为是的插嘴,她甚至不断给予肯定,并适当的加以引导。
等桌上的饮品续过四次,乔娜的讲述接近尾声,冼淼淼也差不多能够拼凑出她前半生的基本脉络:乔娜在上初中时萌发了对于摄影的狂热爱好,大学报考的也是摄影专业,毕业前她就获得过一次摄影界含金量颇高的青年新人奖项,算是起点不低。
后来她就开始在全世界游走,是几家知名杂志社的御用摄影师之一,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之前冼淼淼甚至在部分杂志上看过乔娜的作品,只是当时她们还不认识,而冼淼淼也没有了解“下蛋母鸡”的习惯,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无意中说起来才突然记起……
不管什么行业,只要做到一定高度,收入都不会低,但显然这批人中并不包括乔娜。
她太任性,视行业规则于无物,始终坚持“只拍自己想拍的照片”这一原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