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村里有人买了小车-《春风1991》


    第(3/3)页

    姚永基挥手说,“别围着了,甘蔗不用砍了?地不用翻了?肥不用下了?都不用干了?”

    人群笑嘻嘻的散开。

    姚远一边打着招呼一边打开车门先请爷爷坐上副驾驶,然后请姚永基和姚春上第二排。他这个车是七座的,第三排两个座椅一般都是收起来的,后尾箱空间巨大。

    这一点深得姚振华和张桂芳的心,因为可以拉货……

    姚远缓缓的往学校开。姚远贴心的帮他们把车窗都摇下来,特意开得很慢,好让他们有最充分的时间和村民们打招呼。

    姚老爷子当了这么多年干部,那气势沉稳得很,又是这把年纪了,早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了,村民纷纷跟他打招呼,他都是沉稳的微微点头,说上那么一句话。

    姚春不一样,一路大声打着招呼,意气风发。

    “好,好,大家好啊,振华家的饺子嘛,对对对,是状元郎买的,去趟学校看看,康福!你这是干什么去啊!甘蔗砍完了吗!”

    姚永基也差不多,但他没有那么刻意,看到某个人想起某个事,就扯着嗓子交代几句。姚远一路听下来,大多是提留款、农业税这些事。

    年轻人可能不了解,事实上,提留款要到2002年才取消,而农业税则是在2006年取消的。

    农民交农业税,俗称交公粮。

    2006年取消时,宣告在华夏大地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废除。

    现在,依然是压在农民肩上的两幅不轻的担子。每年为了收提留款、农业税,村干部都焦头烂额,更别说还有计划生育这项重要任务!

    穿过村子驶上机耕道,姚远问,“二爷,村里房屋受损情况怎么样?”

    姚远家现在主要居住的新院子挨着机耕道,在最北边,坐北朝南,说是机耕道,其实早就成了连接县道的唯一道路了,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

    “火砖屋没什么问题,一些黄泥屋就比较惨了,康福家的厨房倒了,他父母住的偏房也倒了一半,做饭还可以克服,他父母两口子只能住在客厅里。”姚永基说。

    本地区农村的房子大同小异,基本是“门”字型布局,中间一间一定是客厅,左右是卧室,厨房和杂物房挨着卧室。这是基本的配置,有钱的会多建卧室,会把客厅、饭堂、厨房、杂物房都细分出来。

    姚远家新屋就是比较大气的,足有九大间,每一间都很宽敞,院子大到可以当晒谷场用。要不是车开不进去,姚远是肯定会把车停自家院子的,免得停在路边“展览”。

    “康福叔是不是二爷爷屋后那一家?”姚远搜刮着有限的记忆。

    他在村里度过了两年的幼儿园生涯后,母亲随父亲进入了糖厂工资,他和老姐也就随迁了过去,后面一直在糖厂生活,对村里的人和事记忆有限。

    “对,就是你二爷爷屋后那家。”姚永基说。

    姚远回忆着说,“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放鞭炮把他家的草垛烧了。”

    “对对对,你小时候调皮得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