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后,老太监便感恩戴德的站起身,朝刘邦的背影深深一躬身,倒行着退到了御榻后近五丈处,便似老僧入定般,呆立在了原地。 感受到屁股底下,老爹的大腿逐渐开始左右摇晃起来,刘盈也赶忙站起身,又恭敬的在老爹腿边跪坐下来。 便见刘邦又是笑着轻叹一气,将手轻轻抚上刘盈的后脑勺,语调中,竟也带上了从不曾有过的温和,和坦然。 “赵王之事,朕,思虑再三······” “但朕,仍有一事不明。” “——为何?” “为何偏偏是如意?” “又为何偏偏是迁淮南?” 听出老爹语调中的诚恳,刘盈稍一迟疑,便也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略有些严肃的抬起头。 “迁王之事,孩儿本不该插手,但若不言,孩儿实如鲠在喉。” “——父皇先前有言:赵王者,统掌燕、代、赵三国兵马,若遇战事可先发兵,而后禀奏长安。” “故赵王者,乃吾家抵御北蛮之柱石······” “亦乃手握凶器,动摇社稷之祸患!” 说着,刘盈的面容,便愈发严肃了起来。 “以宗亲王赵,本可信而用之;然如意曾险染指储位,纵此非如意本意,亦难免不为母后所记恨、忌惮。” “若母后有心于如意不利,本尚还苦于罪名,而无从下手;” “然如意王赵,手握边墙之兵权,虽面似得自保之力,然则,亦或因此使母后杀意愈决!” 说到这里,刘盈便抬起头,见老爹面上并没有不愉,才终是安下心来。 “儿之脾性,父皇知之;于如意,孩儿绝无忌惮、记恨;” “待日后,儿亦必倾力而为,以保如意平安。” “——然父皇亦当知:母后历来于如意、戚夫人恨极,待来日,难免于如意、戚夫人不利。” “若如意迁王淮南,儿尚可于旁转圜、婉劝;至不济,亦可于如意同寝共食,寸步不离。” “知儿心意已决,又无非杀不可之由,母后,也当有所退却······” “然若如意仍王赵,而手握燕、代、赵三国之兵,身祸乱社稷之能,则母后纵不念私怨,亦当视如意为目中之钉、肉中之刺,欲除之而后快。” “纵儿劝于旁,恐母后亦当以宗庙、社稷为由,而固执己见。” “故儿以为,如意王赵,无异于小儿持金于闹市;母后欲杀,只肖以‘怀璧其罪’缚而杀之。” “然迁王淮南,如意便再无不利社稷之能,纵母后有心,亦无可治之罪由······” 将早就打好的腹稿尽数道出,刘盈便满怀坦荡的抬起头,静静等候起了老天子的答复。 而在听到刘盈这一番话后,老天子的面容之上,却只嗡而带上了一抹苦笑。 “朕本还以为,王赵,可使如意得自保之力。” “如此说来,如意王赵,反倒成了夺命之矢、催命之符?” 闻言,刘盈只神情严峻的一点头。 “父皇以兵权傍如意之身,面似予如意自保之力。” “然父皇何不试想:母后身东宫正室,诸皇子之嫡母;待来日,母后召如意朝长安,如意安能不朝?” “若不朝,则如意立为叛逆,母后可名正言顺而兴兵伐之;” “若朝,如意又安能携大军入关,以赴长安?” “如意慕艾之年,又只身独朝长安,母后若于除之,又何顾儿相互于如意之侧?” 听到这里,老天子满是纠结的面容之上,终是缓缓涌上了一抹认同之色。 但很快,老天子便将满带着审视的目光,全然汇集在了刘盈的目光深处。 “淮南方经英布之乱,可谓百废待兴。” “若迁王淮南,如意,便再无丝毫自保之能。” “朕只一问。” “——若迁王淮南,盈儿,可能确保如意之性命?!!” “纵去其王位、高爵······” “便为白身、农户,亦可!” “盈儿可能确保朕十年之内,不会在冥槽地府,得见如意垂泪苦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