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再有,便是这个话题的敏感度,实在是太特殊了点。 ——这个话题,谁都能提、谁都能说,只有作为当事人的刘盈不能! 按照千百年来的礼制,男子二十岁加冠成人,始终是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 但偏偏先皇刘邦临死之时,交代了一句‘太子继位,年十七加冠’! 至于依据,也是敷衍的不行:依汉律,民男十七始傅;即始傅,便为壮。 为了增加这个解释的说服力,刘邦甚至还曾交代叔孙通,在《汉礼》上家上一句:男十七始傅,加冠而成人! 这样一来,‘刘盈到底几岁才应该行加冠礼’,就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话题。 《礼》云:君年弱而继位,先加冠而成人,后大婚而亲政! 所以,什么时候行冠礼,就意味着刘盈什么时候立后、什么时候正式接掌朝政。 刘盈原本的盘算,是先假装此事根本不存在,等到了明年,再找个炮灰跟老娘私下提及此事,试探一下老娘的态度。 如果老娘没意见,那刘盈自是乐得尽早掌权;若是老娘不乐意,刘盈也丝毫不介意再让老娘代打几年。 无论如何,刘盈都还是吕雉心中的乖宝宝,事情有没有摆上台面,自然也就不会引起动荡。 可被吕释之这么一搅和,这件事儿,就变得无比复杂了起来。 ‘天子急于摄政’的谣传,都快传的整个长安都人尽皆知了,刘盈能怎么办? ——要么站出来,承担‘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风险,表明自己绝对没有这么想过的坚决态度! 再或者,就是冷眼旁观,默认这话,确实是自己说的。 无论怎么做,都必然会让吕雉和刘盈之间的母子情谊,出现一条微小的裂痕。 有了裂痕,那彻底破碎,自也不过是早晚之事······ “唉~” “究竟为什么呢?” “舅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悠然发出一声长叹,刘盈青涩的面庞之上,只顿时涌上阵阵疲惫。 按照‘两相全害取其轻’的原则,刘盈大概率要选择前者,即‘辟谣’。 但这样一来,还是无法避免老娘心中生出嫌隙不说,同时还会让刘盈彻底失去‘十七岁加冠亲政’的可能。 ——既然要辟谣,刘盈显然不能只说一句‘我没急着掌权’,而是要隐晦的另加上一句:二十岁加冠,才是亘古不变的礼制;朕怎么可能为了从母亲手里夺权,就破坏千百年来的礼法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这则谣言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使吕雉心中的不愉减弱到最低。 “呼······” 满是哀愁的呼出一口浊气,刘盈摇头之余,不忘自嘲一笑。 “也罢,也罢······” “舅父此举,应该就是想让朕两难,最终无奈选择‘辟谣’·······” “嗯······” “究竟是舅父自己的心思?” “又或者,母后也有借机试探的意图呢······” 暗自思虑间,刘盈脸上的苦涩,只缓缓趋于实质。 在刘盈看来,自己这一世的百般努力,终还是没能避免现在这般‘母子相疑’的结局。 但让刘盈无论如何,都未曾料到的事:此刻的长乐宫内,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杖刑! 而受刑者,正是让刘盈感到郁闷无比的舅父,当朝郎中令:建成侯,吕释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