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跟无依无靠的旁支宗亲——吴王刘濞打声招呼,而后派人去吴东沿海地区,挖出一片盐田,把海水引入田中暴晒; 等盐田晒干,把田底的粗盐从田里取出来,简单清洗过滤一下,就算是得到满足使用田间的粗盐,并将其存入少府,或是贩卖到天下各地了。 甚至即便是刚定下方略,还没具体实施的‘吴东近海捕捞业’,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 ——少府负责做船、网,而后直接将其投入使用,或自用于捕捞,或出租、贩卖皆可。 说白了:无论是官营粮米,还是少府专盐,亦或是近海捕捞,都只是单一层面的具体事务。 但铁,却是一件牵扯到无数产业、无数层面的复杂项目,绝非一纸诏令、三二官吏,亦或是一个所谓的‘盐铁都尉’,所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或者说使命。 在后世历史研究界,有这样一句话,为广大历史研究者所广泛认同: ——判断一个文明的文明阶段,其主要参考在于:社会制度,以及生产工具的原材料。 且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制度’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材料’,都是无形中绑定在一起的。 如上古时期,便是‘原始部落社会’或‘奴隶制文明’,与‘石器时代’绑定; 又如百十年前的周末,或者说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早期封建文明’,与‘青铜器时代’绑定在一起。 而如今的汉室,应该算是度过了春秋战国的‘早期封建文明’,正式踏入了封建文明的成熟期;与之对应的,则是登峰造极的青铜器文明巅峰。 按照历史的进程,汉室未来的发展,必将是‘早期封建文明’向‘成熟封建社会’的过渡,以及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发展。 单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生产工具的发展,究竟会对一个文明,造成怎样重大的影响,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反过来说:既然生产工具,能直接代表一个文明的发展阶段,也必然意味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需要多么漫长的发展历程、具有怎样骇人的发展难度。 便拿如今汉室距离。 ——拜春秋战国数百年发展所赐,如今的汉室,算是接过了嬴秦登峰造极的青铜器时代的巅峰技术;华夏文明,已经抵达了青铜器时代的巅峰。 可即便如此,若无外力强行拖动,汉室要想从‘青铜器巅峰’发展到‘铁器时代早期’,也绝非是二三十年,甚至两三代人所能完成的事。 诚然,如今的汉室,已经初步具备了铁矿石的提炼技术,以及铁器的打造、使用技术。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较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真正的的优越性,并不在于‘铁’,而是在于‘钢’! 若是单拿生铁,甚至是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可塑性的熟铁,和如今汉室已经达到巅峰的青铜器冶炼技术作比较,那占据优势地位的,必然是冶炼、锻造技术更为熟练的青铜器,而非一切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铁器!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如今汉室打造出来的青铜器,就真的各方面都比铁器好用; 而是在同等性能、同等锻造成本、冶炼难度的前提下,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铁器,根本比不上因技术熟练,而具备超高性价比的青铜器。 说的再直白一些,如今汉室的铁器、青铜器,就好比青铜甲胄,和硝制皮夹之间的区别。 ——谁都知道,就算三个皮夹叠在一起,都比不上一具青铜甲来的耐用、抗揍; 但问题就在于:一具青铜甲的制造成本,足以制造数十上百具皮夹。 具体到青铜器和铁器,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要想在汉室在短时间内,从青铜器时代毫无过度的直接进入铁器时代,且并不会因此而承担过大的成本,就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其一:迅速找到足以匹敌汉室铜储备量的铁矿,解决铁的原材料来源; 而对于‘地大物博’的华夏文明而言,这个问题的难点并不在于铁矿的寻找,而在于具体的开采。 换而言之:要想大踏步迈入铁器时代,汉室首先需要拥有足够多的劳动力,作为开采铁矿的消耗品。 没错。 消耗品。 在这个世代,绝大多数矿物的开采,甚至于水利、陵寝等大型工程,都是需要拿人命填的······ 其二:在获得充足的铁矿之后,建造一处堪比后世钢铁厂的冶炼基地,集中冶炼。 这个问题的难度,同样不在于‘找地方’,而在于解决舆论,以及政治影响。 ——钢铁行业,即便是在后世的新时代,都是大气污染至关重要的成员; 而在如今汉室,这个工业技术贫瘠的封建时代,发展钢铁与环境污染之间,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平衡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