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8章 活字印刷术-《大汉第一太子》
第(3/3)页
想到这里,刘盈望向阳城延的目光,也不由带上了一抹意味深长。
“嗯······”
“但一字误调,何不使雕板切分为块,一块仅调一字;而后再以雕字之块合为整板?”
听闻刘盈此言,阳城延先是下意识一皱眉,脸上立时出现一抹‘这事儿哪有这么简单’的神情。
但在短短片刻之后,便见阳城延面色一愣,呆滞的目光中,也逐渐带上了一抹异样的色彩。
而在阳城延身前,见阳城延已经表现出顿悟之色,刘盈也是淡淡一笑,眉宇间,也终是带上了一抹轻松之色。
刘盈所不知道的是:事实上,历史上的雕版印刷术,之所以会演变成活字印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雕板报废率过高,且极其不便于印刷。
——在雕板印刷时代,一块雕板,就只能印刷出一本固定的书籍,要想印刷某本新书,就需要重新制作一方新的雕板。
而新的雕板也同旧的一样,只能印刷这本新的书,未来要想再印其他书,还是需要再制作新的雕板。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初期,天下书本一共就那几本,左右不过儒家的四书五经、先贤典故之类;以固定雕板印刷固定书籍,还并没有那么麻烦。
但到后来,民间文学开始兴起,动不动就有人搞出一本读物,还扬着手里的大把银票要批量印刷时,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作为民间资本,这些想要出书的人再有钱,也不可能和朝堂中央印刷四书五经一样,一印就是百八十万本;
顶天了去,也就是某个书生家里有点小钱,又偶然写了本自认为很不错的读物,所以想印个百八十本,给亲朋好友传看,顺便显摆一下自己的家底和文学涵养。
在这种情况下,为这么一本发行量只有百八十本的书,去专门定制一个新的雕板,显然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匠人不识字,可是华夏数千年历史上的常态!
毕竟在儒家‘奇淫巧技’的抹黑下,但凡是能认字儿的文化人,都不可能‘屈尊降贵’,去跟木头、铁块儿为伍。
可印刷所需的雕板,又必须要这些匠人去一笔一划雕刻而出,就如此刻,阳城延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只要有一个字的某个笔画雕错,就会导致整个雕板作废。
作为少府卿,又有天子刘盈亲自撑腰、整个少府内帑无条件支持,阳城延自然是能承受雕板制作的高成本;
但对于那些拿出大半身家,才得以定制一套雕板,并指望这套雕板日进斗金,一生衣食无忧的民间‘出版商’而言,一套没有发行量的书,显然是绝对的灾难。
在这种背景下,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民间文学出版成本大幅下降,读物开始兴起······
而华夏文明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从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摹印和拓印石碑,到宋朝出现的胶泥活字排版印刷,却也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
此刻,刘盈站在这处‘华夏第一座雕版印刷研究所’内,面上一片云淡风轻。
但事实上,刘盈却是在寥寥数语之间,便让活字印刷术,早于历史上千年出现在了华夏大地之上。
在委婉‘提点’过阳城延之后,刘盈也并没有再进一步描述,只笑意盈盈的拍了拍阳城延的肩头,又给出一个‘我看好你’的眼神,便负手离开了少府作室。
刘盈相信,在思想壁垒被打破之后,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转变,根本无法难倒阳城延这个秦军匠出身的高级人才。
而身为天子的刘盈,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推动华夏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眼下,还有一场关乎刘汉国运的灭国之战,需要身为天子的刘盈时刻保持关注······
7017k
/76/76444/29042089.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