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上虞制陶-《零下千年之伏象传说》
第(3/3)页
淋泥后,就是砸泥饼子、框泥条,每个细节,每个步骤,妫重华都要求非常精细,手把手地指导莫暄翮四人,什么时间装窑,火候怎样判断,停窑时间多长,出窑的注意事项,道道工序都不能含糊。
在烧陶过程中,经过试验和探索,聪敏无已的妫重华找到了一种运用密封匣钵来使陶坯受热均匀的方法,一下子降低了烧制的劣品率,此法一传播开来,上虞一带的烧陶人都大呼受用。此外,他不仅仅从前膛上方观察火候,还首个在陶窑的后壁开孔放入泥条来观察火候,从而对黑陶烧成火候的判断更全面、可靠和准确。
“都君一发明窗锥,整个陶窑的世界都亮了”,董嗣钦戳戳手,呵呵地笑起来,作为后世之人的他始知这“天子眼”流传自舜帝。
当历经辛苦制作出第一批黑陶的时候,看着摆在地上齐齐整整、造型精美的件件器皿,董嗣钦、扶仑、赵南烛、莫暄翮四人都惊愕了,“真是美丽诱人啊”,他们都忍不住上前触摸,这可是他们在妫重华带领下做出来的成果。
从陶埙、陶壶、陶鬶,到陶南瓦、陶杯、陶鼎,他们都一一学会烧制,注重选料,严看火候,揉泥到位,力求把自己的作品都制得精美绝伦,所谓“诚制陶,皆不苦窳”。精湛工艺做出来的黑陶,薄如纸、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不仅非常美观,而且经济耐用,价格实惠,一拿到负夏城里售卖,便深受人们喜爱,迅速风靡开来,十分畅销。
从最初的五个人、不大方地,规模不断壮大,渐渐地,所雇的烧陶人越来越多,烧陶上虞河畔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鳞次栉比的陶器窑,上空浓烟滚滚,蔚为壮观。各部落的族民都使用他们生产的陶器,很多商贩听说后都来到负夏城争相求购,有南面的雒阳、新安、顿丘、渑池、济源等处商人,亦有来自北境翼城、沁水、阳城各处的人,还有来自西侧的绛县、闻喜、夏县商客。
远近制陶的人们都过来向妫重华五人请教制陶之术,而他们也非常乐于传授于人。在走访的过程中,妫重华发现大多数人多用泥条盘筑法,手制出来的陶坯都十分粗糙,烧窑过程方法不到位,最后成型的陶器器胎较厚重,表面也缺少光亮,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他和莫暄翮四人一边将先进的制陶技术教给人们,也一边拜访技艺娴熟的制陶人,虚心求教,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探索新的制陶方法,不断摸索,反复试验,到处推广,使得各处出产的陶器皆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且品种繁多。
妫重华的制陶声誉远播黄河流域,南疆北域有越来越多的人专业从事制陶,陶器的风靡也让负夏这一交易城池成为闻名的陶都,吸引成千上万的部落族民。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