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宋永穆陵护陵使中官,罗铣。 这个名字浅浅地刻在了碑文之上,但这一长串官职对墓中人似乎不是荣耀,而是一份难以承载的耻辱。 江闻沉默地看着这块带着器表土沁的碑文,眼前缓缓浮现出了那个江山动荡年代的缩影。 在南宋灭亡、蒙古入主的纷扰年代里,谁也没空管、更没机会知道,会有那么一批被遗忘的人苟且地活着。 他们的故事并不复杂,也不壮烈,甚至阴暗委琐到不可见人。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群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的故事。 在南宋流亡江南、定都临安后,朝廷不称“京师”而仅为“行在所”,帝后陵墓不称“山陵”而仅为“攒宫”。因为在修陵之时,朝廷的修奉官曾纡说:“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祔矣,宜以攒宫为名”。 故此“攒宫”之名,乃是戎马倥偬之际的变通说法。 然而随着北复无望,江南六陵业已经攒居了七帝七后,会稽山余脉的上皇山下逐渐配备了大量的守陵人员,除妃嫔、宫女、宦官、杂役外,还有数百人的护陵军常年驻守,自成一处小小的乌托邦。 无处可去的罗铣,便曾是这里的一员。 但随着蒙古人的马蹄南下,踏碎了南宋偏安的美梦,厄运终究也降临到了这片松柏参天、殿宇连绵、昼夜香烟缭绕,四时荐享不绝的庄严肃穆禁地之中。 掠夺和焚烧不过是顺手为之,随着守陵之人迅速流散,陵下最终只剩十几名无力营生、肢体残缺的守陵老卒、中官太监留守。 这些人被元庭玩笑般地封为护陵使,自此在山脚下结庐而居,徘徊不去。 自幼入宫的罗铣,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开始的六陵四周仍有矮墙,也还剩几楹享堂遮风避雨,这群遗民们力耕薄田为生,换来勉强温饱,此外一无可观之处。 但随着山下演福寺、泰宁寺中僧人不断偷伐陵木、盗取墓中珍玩,六陵之间夜里狐叫枭桀连夜不断,多处围墙被人故意推倒,几间殿堂也遭风雨侵袭。 渐渐地,前朝所谓肃穆的帝后陵墓,就剩下阴森松林里面的一堆土、一块碑而已。 最大的一劫,是忽必烈在位的至元二十二年八月。 在这一年,江南释教统领杨琏真伽,乃是xz高僧八思巴的弟子,率领僧众南下。 这位西夏人惦记上了六陵中的某些东西,于是宋宁宗及其皇后杨氏、理宗、度宗的陵寝,便成为首批被盗的四座陵墓。 而根据碑上记载,还有一名刘姓使者名仲禄出现,面容僵硬如同枯死,却不知疲倦不知饥寒,宣读忽必烈的旨意,命护陵人不得阻拦。 如今能知道的事,只有这个埋葬在幽冥巷中的宋陵护陵使罗铣带人拼死保护,遭到对方痛打折磨。 老卒和太监们的鼻子、耳朵、舌头都被杨琏真伽的手下割掉、手脚骨骼也被反复敲断,恶僧昼夜以折磨他们为乐。 老卒们很快就死了,只剩下一块黑不溜秋的腰牌。 就在太监们以为命不久矣的时候,一个碑上讳莫如深的的老太监出现了,借用八思八师尊首罗王的手谕救下了他们,随后这些半死不活的太监们,就被刀架着脖子赶出陵园。 这位禁宫中的老祖宗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再管他们的死活,如果不想被这些喇嘛追杀,就自己逃去更南的地方吧。 垂死挣扎的太监们逃下了山,正好碰上了一群鬼鬼祟祟的人。 护陵太监们以为遇上了盗墓贼和山下恶僧,都当作此命休矣,然而对方领头的是绍兴山阴名叫唐钰的豪侠,平日里仗义疏财、行侠仗义。 他听说皇陵被盗后,立刻变卖家产,召集乡中的爱国之士,今夜冒死潜入皇陵,想将诸位帝后的骸骨用动物的骨头替换出来。 罗铣最为年轻,心中的愤恨再也忍不住,便自告奋勇地带着他们潜回了山上,终于将南宋诸帝的骸骨放入一个石函,埋在了绍兴兰渚山的天章寺前,唯理宗颅骨巨大,不敢调换。 后来罗铣才知道,杨琏真伽听见人说理宗嘴里“含珠有夜明者,遂倒悬其尸树间,沥取水银,如此三日夜,竟失其首”。 随后为了使用厌胜之术,妖僧杨琏真伽还将诸帝的骸骨都收集到一起,并掺杂上牛马等动物的骨头,一起埋到了南宋的皇宫之下,并在上面修建了一座“高十三丈白塔压之,名曰镇本。”意思是要镇压江南百姓对元朝统治的反抗。 这样的行为自然引发了江南人民的极大仇恨,其中辩经失败惨遭还俗驱逐的道士、秘密结社的和尚、长期被打压反抗的明教教徒、失地农民和手工业者最终联合了起来,绵延成了悄悄燃烧的一股引线。 看到民间的沸怨和义士的果敢,年轻的罗铣以为赵宋的气数还没尽,听闻两广有人称宋末帝赵昺浮海未死,就商量着南下找寻。 依靠着义士唐钰的帮助,这群残废的太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乘船进入了福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