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春秋属诸侯国大乱战时期,天下诸侯王为了称霸,必定需要改革,但是前人周王朝的衰败无法给改革提供太多参考资料,于是,各个诸侯王都在摸索中。 一个强大的国家, 必定需要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进行指导,要建一套能够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意识形态,就需要人才。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国家之强大,自然会广纳贤才,以期摸索出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统一天下。时逢战乱时期,而指导国家之发展的意识形态尚在摸索中,诸侯王又求贤若渴,百家争鸣自然是大势所趋。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不过二世而亡,可见,法家之严刑峻法虽然适合统一天下,但是却不适合治理天下,以至于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便选择了与法家相比,相对擅长调和的儒家思想。通过将儒家定为主流思想,来教化天下百姓,维系国家之长治久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亦属大势所趋。王朝之稳定, 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主流思想, 而这个主流思想不能太霸道、太冰冷, 如法家,也不能太温和、太随性,如道家,儒家刚好调和法家的冰冷与道家的随性,一方面缓和阶级矛盾,一方面又以教化维系社会安定。 所以,百家争鸣也好,独尊儒术也罢,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大势所趋的产物罢了。 事实上,不管是百家争鸣还是独尊儒术,都是有好有坏。 百家争鸣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并最终促成了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之形成;缺点就在于,百家争鸣的盛况意味着观点对立,观点对立容易激化矛盾,激化战争。 独尊儒术的好处自然就属方便国家统一思想,对维系社会之长治久安有巨大帮助;坏处也不难分析,大抵就在于儒家独大确实对其它学派思想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何说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都有好有坏呢?因为事物必然具有两面性,当一端达到巅峰的时候,必定会向其对立面发展。就比如春秋百家争鸣,百家之盛况达到了极端,就要长驱直下,许多学派便会渐渐销声匿迹。不是说百家争鸣这一点不好,但根据事物转化规律,必定会出现一种文化采百家之所长成为社会主流。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了。 可能很多人要说了,独尊儒术非常极端,让其他学说销声匿迹,哪里好了。 事实上,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但是并没有打压,或者说完全消灭其他思想的意思,例如,道家思想和佛学文化一样以各自形式灿烂罢了。所以,虽然明面上听着是“独尊儒术”,其实还没到举国上下只讲“儒家思想”的地步。对于文化,古代历届君王还是有一定开放性的。 只是随着封建王朝制度渐渐深入,人类社会渐渐发展,而儒家在封建王朝晚期确实被僵化运用。这种僵化,将“儒家之主流文化”推向了极端。 儒家并不是他能动摇的,他也动摇不了。 “好一个看的还是写字的人,侯爷的话真是令人警醒,老夫受教了。”房玄龄起身躬身对林轩行了一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