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朕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朕现在已经知道了一生的所有功绩,如果朕都做到了还好。 如果没能做到,岂不是会让所有人失望…… 不对,朕的目标可不止于此。 朕要让世人知道,大明在朕的带领下,会走上前所未有的昌盛繁荣。” 朱棣站在紫禁城的台阶上,目光看着远方。 内心有着强烈的自信在涌动。 他想要突破自己,成就伟大。 平行时空的太极宫中。 李世民刚刚批阅完奏折,看到朱棣的个人介绍,忍不住赞叹道: “永乐大帝,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朱元璋有个好儿子啊,如果朕的治儿也能有他这般成就,该有多好啊!” 做父亲的,更是做帝王的,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嗣继承皇位后,可以比自己做的更好。 这也算是苍生之福了。 “永乐大典?倒是个好名字,将如此之多的著作融合在一起,真是个好想法。” 李世民喃喃自语:“还有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朕怎么就没想到。 朕记得前些日子来朝中学习经济文化思想的扶桑人,就是东海那头的吧。 这朱棣派人往西,方向倒是不一样。 对了,天竺就是西边的王朝吧。 前些日子朝臣拒绝了一个叫做玄奘的高僧,他的方向好像就是前往西边。 不过话说回来,朕倒是没有看到建文帝的尸身,究竟死了还是失踪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会不会是寻找建文帝? 当然,也有可能是朕想太多了。” 其实李世民不知道的是,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的确绝非宣扬大明国威这么简单。 因为那样得不偿失。 实际上郑和七次下西洋,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都是巨大的。 时间持续了足足二十多年。 每一次远航,所消耗的钱财数量非常惊人。 若用在天下苍生,不知道可以救助多少贫苦的百姓。 更有趣的是,郑和每一次远航,明成祖朱棣都要在其回来的第二年对外征战。 一边宣扬国威,带回来其他国家的金银珠宝和当地特产,一边又可以暗查建文帝下落,这才是朱棣的高明之处。 而朱棣最应该的,不是远航西洋,而是应该命令船队朝着东边前进。 西洋的国家基本都对华夏构不成什么威胁,除了可以宣扬下大明的昌盛,捞点土特产回来之外,再无其他实际意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