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谁不知道-《大明第一祸害》
第(2/3)页
盐和铁都是朝廷专营。神奇的大明朝廷握有专营的名义,在实际生活中,私盐比官盐多,民间的炼铁厂比官府多。
铁的利润比贩盐高很多,但炼铁需要技术。炼钢厂不是买通几个权贵能够建立的。在钢铁业,都不用朱寿费心思整顿,凡事都由掌握炼铁、炼钢知识最多的内行厂说了算。
刑部尚书闵珪红了眼:“太子也太偏心北方了。”
官员们避开商税,谈到了其它。看来朝臣们并没有对提高商税一事达成统一。弘治帝皱了皱眉头,朝周经使了个眼色,商税的事慢慢来。
身为山西人的周经立马转移话题:“太子殿下挂在口中的‘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才是山西崛起的真正原因,四通八达的道路,给勤劳勇敢的山西百姓无数的机会。”
“周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闵珪好似刚刚醒悟一般。
不过事实也是如此。西厂像只不断吐丝的蜘蛛,从没有停止修路工程。畅通无阻的道路让贫困的北方焕发了生机。缺粮了,通过道路运进粮食。瓜果成熟了,通过道路卖出去。路通了,商人也多了。商人多了,地方也繁华了。
“难怪太子殿下想把四万鞑靼俘虏送到东北修路。”刘大夏适时提了一句。
文华殿瞬间安静。
曾鉴猛然站起:“不行!密云水库解决了灌溉水的问题。修建取水渠需要大量的人手。”
“曾大人怕不是傻了?把四万鞑靼人放在京师附近?”刘大夏语气凉凉地问。
保国公帮衬道:“今时不同往日,鞑靼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京师外驻扎了三大营兵马,鞑靼人闹不起来。”
同为军机处大臣的刘大夏和保国公起了争执。
出席廷议的实权官员们,从对大同的眼红转移到俘虏的处置。争辩之声不绝于耳。
被特许参加廷议的郧阳抚治王鉴之急了。他看了几眼英国公,见英国公装傻充愣,不得不起身插嘴。
生疏地拿起话筒,王鉴之深吸一口气,用力质问在场的官员,“下官郧阳抚治王鉴之,敢问朝廷如何处理滞留郧阳的远征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