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年三十-《重回1983:从修理铺崛起》


    第(2/3)页

    衣服是张翠翠特别到百货大楼给亲自挑选的,穿在身上叫一个好看,给两个小家伙美坏了。

    那个时候的孩子,过年就盼望着有一身新衣服穿,有糖和饺子吃。

    但是,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满足不了孩子这样小小的愿望。哪怕到了九十年代,很多孩子过年也穿不上新衣服……

    吃过了肥美的大鱼,李满江和张爱国开始贴对联。

    这是过年必须要做的事儿,贴对联才能彰显出大过年的喜庆,不然这个年过得就没氛围。

    实际上这个年代,对联大部分都是买来红纸,找人写的。

    人们虽然穷,甚至对联都需要自己写,但穷在物质,却富在精神。

    陈昂家的对联都是李满江写上去的。

    写好后,让闫晓丽弄一些面,打成糊,用刷子刷在对联后面,贴在各个地方。

    门口的对联叫做‘出门见喜’,贴在一块儿立着的木板上。

    车子上贴着的就是‘车行万里路,人车保平安。’

    有梯子就贴上‘步步登高’。

    有粮仓就贴着‘五谷丰登’。

    养牲口的,就贴‘肥猪满圈’,‘金鸡满架’等等。

    四四方方,大大的福字儿那都是倒着贴,意味着‘福到了’。

    总之,要贴的地方很多,说法也很多。

    陈昂这边,则是开着现在专属于张爱国的三轮车,去不远的一个小作坊买烟花爆竹。

    如今由于环保的需要,这过年放鞭炮也禁止了。

    但对于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如果缺了烟花爆竹,那算过什么年?

    据陈昂所知,县里有一家专门制作鞭炮的小作坊。

    夫妻老两口,在家里制作火药,用书本纸张做鞭炮,一排十八个。

    有拇拍肚粗的鞭炮,也有小手指粗的小鞭炮,一毛钱一串。

    小孩子最喜欢买小的那挂鞭炮,一个一个摘下来,放进口袋,上学、玩游戏时,点一个,丢到水里、井里、厕所里,那感觉好极了!

    到了地方,陈昂让老两口把最好的烟花爆竹拿来一些。

    等买了半小车,陈昂开车回到了家。

    还没进院子里,陈昂看到,穿着新衣服的李宝瑞和李丽娟带着从闫晓丽村里跑来的娃,在一个角落里,偷偷放起了鞭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