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师出有名-《汉灵昭烈》


    第(2/3)页

    “哦,那倒不是。”武松回道,“只是我的一位旧友曾在蓟州与他切磋过武艺,故而才想起此事。”

    “哦,这也难怪。”萧先达道,“大石将军乃我大辽有名的文武双全之人。不过,能有机会与他切磋,你这朋友也绝非寻常人。”

    “自古好武之人,得遇高手,既有相斗之意,亦有相惜之心。那耶律大石必然也是遇到了知音,这才屈尊而为。”亥言担心武松的瞎话快编不下去,连忙接过了话,“此所谓不打不相识。”

    “小师父所言极是,以武兄弟的身手,能和他做朋友的,也绝非泛泛之辈。”萧先达道,“此事虽然只是江湖轶事,但也算是我宋辽两家相好的佐证。”

    武松虽然知道萧先达之言有些牵强,但他其实也早已打定了主意,即便对方真是契丹人,自己也决意与之结拜,共掌山寨。

    只是,武松却未想到,萧先达居然是契丹王族,而且还曾经是辽国皇帝的近臣,这也让武松心里有了些顾忌:要不要将赵榛的身份也如实相告?

    “大当家的能如此坦诚,我等自不必相瞒。”此时,亥言出言道,“我等虽皆是汉人,但亦饱受金贼之苦,与大当家的也算是同道中人,联手抗金自然是不在话下。只是不知道大当家的今后有何打算?”

    亥言所问,也正是武松想问的。

    “打算?”萧先达有些未明白,“小师父所言之意是......”

    “小僧之意是,大当家的一直高举抗金大旗,却也一直以汉名示人,不知今后是照旧呢?还是......”亥言索性把话挑明了。

    “哦。我今日前来,一来是将实情相告,则二来嘛,也正是想和武兄弟商议此事。”萧先达道,“我是在想,若此时便亮出契丹人的身份,昭告天下,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大当家的是怕树大招风,引起金兵的注意吗?”亥言问道。

    “此只是其一。”萧先达道,“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担心山寨多为汉人,方圆百里也多为汉民,倘若我一旦打出契丹人旗号,恐于山寨前途不利。”

    “那依大当家的意思呢?”亥言决定先听听他的打算。

    “我意以为,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本就是同宗同族,不必强分你我。”萧先达道,“只是早年多有兵戈之争,难免结下旧怨,眼下倒不知依旧以汉名示人,以广纳四方百姓,待山寨壮大之日,再图他计。”

    “可是大当家的,若小僧没有想错,你已定下大殿之禁,这山寨中的百姓即使不知你是契丹人,怕是也皆知你乃胡人了吧。”亥言道,“而且,大殿之禁确有分尊卑之嫌啊。”

    “小师父说的是,此事我也一直在思虑之中。”萧先达道,“若是我废除大殿之禁,二位以为如何?”

    “那自然是好。”亥言笑了笑,“如此一来,汉胡自成一家,便可齐心协力,共抗金贼。”

    “武兄弟,你意下如何?”萧先达还是想听听武松的意思。

    “既然已同寨为民,自当一视同仁,方可同心。”武松道,“正如你我要结拜兄弟,于我汉家此亦称义结金兰,大当家的可知其义?”

    “这自然知道,想当年我大辽圣宗帝与贵国真宗帝便结下金兰之好,定下檀渊之盟。就此即为兄弟之国。”萧先达回道。

    “那大当家的可知金兰一说出自何处?”武松又问道。

    “这......愿闻其详。”

    “所谓金兰,本出自《易经》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句。”武松道,“可见,同心者方可为金兰之好,于你我,于山寨汉胡之民皆是如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