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分歧-《扶顺灭清1644》


    第(2/3)页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满清朝廷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第一次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若不是现如今明朝廷已然崩溃,李自成不过是一群流寇,清军又攻下了山海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军早就退回关外了。

    “洪承畴,这件事你怎么看?”多尔衮面色严肃,扭头看向了当初的咨询对象。“当初可是督师你说的,顺军军备不齐,甲胄不足,多是些流民农夫,根本不足为惧。若是那样,为何会出现如今的情况?”

    “王爷,是卑职的错,卑职实在是没能想到短短两三年,顺贼就如此势大,还组建了火器部队。”洪承畴先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误,毕竟当初是自己信誓旦旦顺军战力低下,携家带口,不足为惧的。如今出了这样的状况,他就是想逃也逃不掉了。

    但是他明白多尔衮的心思,想要借着入关夺取中原皇权来巩固摄政王的权势,所以他只要顺着这条路说下去,表明自己的立场,就不会出事。

    “但是王爷大可不必担心,顺贼本就擅长伏击和逃跑,如今组建的火器部队想来也不过是收拢前朝降兵而来,打伏击或许还能有些许战力,但要是直面大清的百战之师,恐怕依旧难改溃败之势。”

    “所以洪督师的意思是……”多尔衮的面色稍稍温和了起来,假意问道。

    “此次进攻受阻应该只是意外,大军疾行,轻装进攻,又受火炮袭击与数倍之敌轮番进攻,若不是顺贼人数众多,应该也不至于此。”洪承畴拱手拢袖,继续解释道。

    “我大清一万好郎儿岂是一群流寇所能击败的?此事不可如此轻断,一定要先摸清顺军的实力,若是还像之前,轻敌冒进,又如何能成事?”多铎再次发言反驳,态度似乎十分坚决。

    洪承畴就是他俘虏的,他不是不信,只是对方身在关外,又哪里能清楚关内的情况呢?不过是依据以前的经验罢了。

    多尔衮见自己的弟弟,军中大将多铎如此反对,一时也不好再直说什么,又转头看向了狼狈逃回的吴三桂:“吴三桂,此事你最有发言权,你怎么看?”

    “王爷,虽说我等此次是受了伏击,可只要大军一进攻,顺贼便摇摇欲坠,几欲溃散。若不是依仗着几倍于我军的人数优势死死支撑,我军根本不会败。“吴三桂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而且,我军此次轻装前进,甲胄甚少,也并未携带火炮,日夜奔袭,大军疲惫不堪,而顺贼似乎是早有准备,于山口设伏,仅仅是大炮便有上百门,火铳更是多达三五千支,两军的火器实力悬殊,我军是因此大败的。”

    “可是顺贼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大炮,又怎么会有三五千支火铳?关内的明军装备会好到这个地步?”多尔衮眉头紧皱,十分不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