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触景-《明国万历》


    第(2/3)页

    在宫里年龄虽小,却飞扬跋扈,不知道轻重,威服太监宫女,朱翊钧屡次告诫,都被太后阻挡。

    数次下来,朱翊钧也无法,放弃了对他的管教,越发的肆无忌惮的玩闹起来。

    姐姐们都在认真跟着母亲修佛,只有他东张西望,李太后也不管。

    “圣母。”

    太监闯了进来,声音惊恐。

    李太后正要责怪。

    “皇……皇……皇爷不好了。”

    “哗啦啦。”

    珠子洒落一地。

    “胡言乱语,我儿早上都来请安,你如何敢咒皇帝!”

    “文华殿太监传来的话,人还在外面。”

    宦官跪在地上,手指门外。

    “我的老天爷啊。”

    李太后大嚎一声,赶去了文华殿。

    留下担忧的女儿,和两岁时就受封潞王的朱翊镠,一脸的好奇,他不喜欢皇帝哥哥,不喜欢和他玩,还老是教训他。

    皇帝被接回后宫,一病不起。

    此事闹得极大,隐瞒不住,满朝皆知。

    风雨飘摇啊。

    多事之秋。

    勋贵们悄悄来到国公府,英国公张溶叹息一声。

    皇上此时病的太不是时候,对国家,对他都不利。

    不让皇帝出宫,内外王公大臣,内心都有一层不言明的意思。

    担心皇上年纪小易夭折。

    先帝子嗣多夭折,接连六个子女不是殇就是薨。

    皇子只有朱翊钧成活下来,哪怕又出生了朱翊镠,但是有心之人内心揣摩的始终不曾少。

    皇上今年已十二岁,但是仍然也有人在观望担忧。

    张居正感受到了朝廷的蠢蠢欲动,大有对考成法反攻倒算之势。

    先是两封弹劾。

    此是集体上疏的成例。

    先有职位较低的官员,用委婉的文字旁敲侧击,再接踵而来的奏章,辞句则越来越激烈。

    如果惩罚了这些上奏的人,因为形成公意,其余大臣都会对此发表意见杜绝有失偏颇。

    最后形成朝议,即使失败,也鼓动了舆论,发扬了士气,揭发纠举的目的已达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