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该狠则狠-《覆清1796》


    第(2/3)页

    山西的晋商大院,就是商业资本地主化的产物,庞大的资本并没有投向工业领域嘛。

    由于土地是固定资产,到哪里都带不走,所以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时,当带路党和汉奸的,往往也是地主。

    为了保住现状,明末士绅可以当带路党,清末地主可以不思进取,民国地主也要搞还乡团等等。

    虽然他们中间有很多修桥补路的善人,但是做为坐拥资本和人力的落后群体,已经成为工业的绊脚石。

    如果地主阶层一直存在下去,那么资本、人口永远不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黎汉明想发展工业也有心无力。

    清除地主只是历史的车轮碾压过来时,解放生产力的一种方式。

    每个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场清除农业地主的行动。

    注意是清除农业地主,如果转型成工业地主的话,则可以一直存在下来。

    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

    当时的英国,纺织品在海外销售的很好,于是英国地主把农民都赶走,让农田长草之后放羊,然后剪羊毛做成纺织品赚钱。

    虽然地主依然是地主,但已经完成转型。

    他们不再是用土地锁死资本、人力的农业地主,而是积极参与工商业,和国家对外征战绑定在一起的工业地主。

    从另一方面来说,圈地运动中被赶出来的农民,也成为工商业市场中的廉价劳动力。

    无形之中,英国实现资本、人力和土地的分离。

    其实中国最有希望实现转型的,是明末江南地主,已经资本主义萌芽了。

    但明朝的海贸一直不正规,属于官商一体的捞钱行为,并且赚钱之后又投入到土地,没有形成独立的势力。

    紧接着八旗入关。

    八旗也做过“跑马圈地”的事,和英国不同的是,八旗贵族的圈地,把农民和土地结合的更加紧密。

    这种农奴制,相对于明朝更加落后。

    再加上分散而庞大的汉人地主,导致晚清做的一系列努力都收效不大。

    总而言之一句话,完成土地改革,把资本和人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给农民松绑,才是黎汉明要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或许在顾德全他们看来还不理解,以为黎汉明这是收买民心的套路。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套路,唯有真情得人心啊,群众的眼睛有时候还是雪亮的,越是大事,越讲究人心所向。

    正当黎汉明和顾德全在讨论各地的土改事宜时,刚离开不久的刘阿蛮又面色疑重的神色匆匆的跑了进来。

    黎汉明见状心中顿时一沉,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禀大帅,刚接到忠州梁山传来的消息,毕沅大军并没有去那儿,新宁那里也只有三千人马在那里虚张声势。”刘阿蛮连忙回道:“另外,据我们在湖南的人打探得知,毕沅是和珅的人。”

    “也就是说,毕沅大军离开新宁后就消失了?”黎汉明闻言敲打着桌子想了想,忽然反应过来,连忙问道:“你说毕沅是谁的人?”

    刘阿蛮连忙回道:“据我们的人在湖南等地多方打探得知,确认毕沅是和珅的人。”

    “和珅?”黎汉明闻言顿时眉头一皱,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虽然还没和这位清朝第一贪官打过交道。

    但黎汉明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和珅绝不是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那种和蔼可亲的大贪官和胖子,而是手握大权,还是掌握着清朝特务机关粘杆处这样一个恐怖机构的存在。

    如今和琳死了,和珅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势必会在外面扶持起一个在军方有影响力的人起来。

    而最快的方法,就只有刷军功,加上有粘杆处这个情报机构在手和珅想扶持起一个人来还真不是难事。

    “不好!”想到这儿,黎汉明忽然反应了过来:“我们在达州的情报人员可能出事了。”

    ........

    达州,大竹,石桥铺。

    手持手铳的数十蒙面人警惕的向前方的茅屋围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就是蒙面的布上绣有一个特殊的标记,一只飞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