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的语气沉痛无比,令人无不肃容。 “今日朝会,之所以在甘泉宫举行,而非咸阳宫,实乃非常之举,何为非常?然,皇帝陛下于东巡途中,已弃吾等而去也!” 话音还未落下,李斯老泪纵横,摇摇欲坠。 冯劫见状,大踏步上前,扶住李斯,低喝道:“李相如此情态,何以表决大事?!” 说完,只听殿内一片哀嚎,不由怒上心头,接连大喝:“哭!哭个甚鸟?还要不要朝会了?都给本将住口,听李相安排!” 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更兼冯劫脾气火爆,为人耿直,一阵喝斥之后,大殿内顿时恢复一片肃然。 李斯缓了缓情绪,抬手制止冯劫,声音沙哑的说道:“眼下,吾等三公,应当依据法度,同心协力,公理朝政!” 言罢,环视众臣,又继续道:“今日朝会,第一件大事,便是御史大夫禀报勘验详情,之后决议国丧之事!” 听到该自己表态,冯劫二话不说,直接站在李斯身前,朗声道:“诸位大臣,陛下之事,本将已与廷尉府,太医署确认,陛下东巡途中,遭遇不孝长女嬴元曼毒害,甍难于邯郸中皇山神庙。” 说着,抬手拿出一张绢布,补充道:“这是三府勘定的文书,张廷尉,你来宣读!” 张籍离座,结过绢布,一字一句读道:“三府勘验判定: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八日,皇帝于东巡途中,遭遇六国余孽袭击。 后接到老常奉胡毋敬密报,廷尉姚贾盗窃玉玺之事,皇帝特遣郎中令蒙毅归国,全权处理。 当日下午,书写遗诏,交由中车府令赵高,封存于玺符铜匣。 又经夏阳地渡河口,向邯郸进发,于三月十五日,进驻邯郸城。” “三月二十八日,晚,皇帝夜不能寐,召典客顿弱商议黎安君迟归事宜,寅时,华阳公主闯入邯郸行宫,告知皇帝黎安君遇刺; 皇帝担忧黎安君安危,便遣典客顿弱救援,然,陛下心之忧虑,又悄然离宫,踪影不见。” “三月二十九日,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治粟内史郑国商议,尊奉皇帝口诏,东巡国本不容有失,于是一边启程东巡,一边寻找皇帝踪迹,直至七月末,未果。” “三府联合勘定:皇帝甍难,乃华阳公主之乱,行营东巡,并无不妥,国丧如何发布,由领政丞相决断,始皇三十七年,八月。” 念到这里,张籍扭头望向李斯。 李斯抹了抹眼泪,遥望殿内众臣:“诸位大臣,有何异议?” “吾等,并无异议.....” 殿内众臣,默默摇头。 蒙毅忽然站出来,朗声开口:“在下虽无异议,但还想再问一句。” 此话一出,众人愕然,齐刷刷地望向蒙毅。 “蒙上卿....请问。” 李斯哽咽了一声,抬手道。 蒙毅面无表情道:“敢问三府勘定,皇帝陛下口诏,传达于何人?随行史官可在场?行营东巡为何改道太原,不至九原?既然东巡乃国本,擅改国本路线,岂能言不妥?” “张籍作答!”李斯朝张籍摆了摆手。 “好。” 张籍应了一声,然后走上前,朝众臣拱手道:“蒙上卿所言,三府也有疑虑,后经查证,陛下东巡之时,遭遇六国余孽袭击,乃有里应外合之嫌; 所以,陛下遣出了史官。 而陛下信任之人,无非蒙上卿,两位丞相,以及中车府令赵高,典客顿弱几人。” 蒙上卿因姚贾之事归国,两位丞相又因陛下责难,闭府思过,身边之人,唯有赵高和顿弱。 顿弱因救黎安君,迟迟未归,陛下身边之人,只有赵高,赵高一人口述,虽为孤证,但赵高独自随侍陛下,早有先例。 至于改道太原,而不至九原,一则是陛下有遗命,二则山东六国复辟之心不死,怕影响东巡大局,如此作答,不知蒙上卿还有疑虑否?” “暂无疑虑。”蒙毅沉着脸,退回了行列。 冯劫有些不满的道:“什么叫暂无疑虑?想问你就痛快的问,别搞得咱们故意瞒你似的!” “冯将军,既然蒙上卿有疑虑,不如将赵高叫来,让蒙上卿当面问清楚?”李斯朝冯劫提醒道。 “费那么多事干嘛?” 冯劫眼睛一瞪:“大朝会是由众臣商议决定的,怎能因他一人,耽搁大朝会进程?” 说着,扫视众人,沉声道;“你们都说,还有异议没?” “无异议。”众人随声附和。 “好!” 冯劫大喝:“众臣无异,孤议不论,丞相继续大朝会进程!” 听到这话,李斯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朝蒙毅拱手:“汝之异议,可等朝会结束,私下解决,冯将军秉承大义,老夫当以大事为重,还望见谅!” 蒙毅闻言,默然不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