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场胜利-《大明第一臣》
第(1/3)页
张希孟道:“陛下,臣可以来教书,但是请陛下务必不要进入武学,仅仅担任名誉山长即可!”
“咱是大明皇帝!没有不能当的!”朱元璋气吼吼道。
“大明皇帝自然没有限制,但是学员的父亲就要受到限制。臣以为陛下还是不要干扰正常教学才是。”
张希孟毫不相让,而且还振振有词。
朱元璋很显然不甘心,咱作为洪武皇帝,权力是无限的,你们要是胡乱教导咱的孩子怎么办,咱必须盯着!
可张希孟却有另外的看法,这个所谓学堂,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地方,别看是培养皇子的,但是从这个学堂毕业出来,最多最多,也就是个试百户。
这是张希孟的底限。
这也是他对所有学堂的底限,不管标榜多高的学堂,济民书院,复旦学堂,全都一样……你装了一肚子风雷,也给我乖乖去地方当书吏,写公文,跑乡村。
不用个十年八年,把冷板凳坐热,我就不提拔你。
换成武将,不管多大的天才,你也从试百户,总旗做起,先了解士兵的基本训练,吃喝拉撒,把这些基础学会了,然后再谈别的。
张希孟不否认有天才,但是他弄得这一套教育方式,更多的却是预防饭桶。
换句话说,这个武学,教的也就是最基本的内务队列,读书识字……几个皇子进去,学了几年下来,也就能当个基层军人,绝对成不了人才,当不成独当一面的大将。
什么征西大将军,那更是做梦呢!
你想想,这么一所学堂,朱元璋当山长,张希孟跑去教书,这是干什么啊?
其实张希孟没有直说,你姓朱的就别做梦了,你家那几个娃,不是什么天才,也别期望太高,先学着做个老实巴交的合格武人就是了,别琢磨着一步登天的事情。
朱元璋显得有些迟钝,还真没跟上张希孟的思路。倒是马皇后,还真比老朱敏锐,她酌量道:“陛下,前些时候,精挑细选翰林官教导皇子,在他们身边安排宦官……结果如何,陛下也都看见了。现在把他们送入武学,就安排普通人来教导,也别有什么特殊。要的不是他们如何如何上天入地,只要能学着当个忠臣孝子就好。若是陛下一定要插手,又把张先生叫来,那就失去了这事情的本意,反而不美。”
朱元璋眉头挑动,思忖再三,沉声道:“既然如此,那,那就让耿炳文负责教导吧!等,等他们学成之后,咱,咱再想办法。”
说实话,朱元璋有点意兴阑珊,他是苦出身,对待几个孩子,还真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他们。
对待太子如此,对待其他孩子虽然差了一点,但大概也是一个思路。
耿炳文在淮西诸将当中,非常不显眼。
像徐达,常遇春这些人,全都是以勇猛善战著称,到了战场上,属于杀神附体,横冲直撞。
可耿炳文不一样,他这些年最大的功劳,就是朱元璋领兵讨伐陈友谅,决战中原之时,他在后方戒备,主要对付张士诚。
你说这不算功劳,肯定不能够!
甚至徐达在私下里都说,耿炳文治军严谨,一丝不苟。他练出来的兵,当为大明诸将第一。
很显然,老朱也放低了对皇子们的要求,仅仅先让他们当个好兵罢了。
不过朱元璋思量再三,还是决定把一个义子派到了武学,这人就是指挥同知平安,也就是这一次朱棣撞去的军营的顶头上司。
朱元璋还特别把义子叫到了宫里,跟他说了好一会儿话,这才派他过去,看顾皇子。
看到这个组合配置,张希孟一阵恍惚,他甚至觉得靖难之役要提前开打了。
要不要把李景隆也派来,那就完美了。
还真别说,很快老朱就弥补了这个遗憾,李景隆竟然通过了选拔,被塞到了武学,跟朱棣成了同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