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被赶了出来-《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2/3)页

    “向先生学习,我来,也是想学些基础知识,为今后受戒作些准备。”

    他反倒笑了起来,说到:“小伙子,你走错门了。”

    “这不是佛学院吗?”

    “是佛学院。但是弟子,也就是招收的学生,是各寺庙推荐或者社会招考来的,起码是受过戒的,起码是出家人。也就是说,没受过沙弥戒的,没资格来。况且,佛学院上课,不是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只是个机构挂牌,只有几个领导在这里办公,没什么课堂的。”

    闹了半天,我居然不够格。

    “老先生,那我怎样才能够学习佛法呢?”

    “你是要出家,还是要居家修习?”这个老先生看样子是一个有修养的文化人,总能够做到言简意赅。

    “都行啊,只要能够见识到佛法,我随便。”

    “唉,学佛不是随便的事啊。起码,你不能像看热闹一样,逛逛,合意就搞不合意就跑。学佛有两种作用,积累福田,开悟成道。不管哪一类目标,都需要付出全部身心的。”

    我郑重地点点头,对他的劝告表示了尊重。“先生,我如果想找一个地方修习佛法,哪个地方最好呢?”

    “你的心就是道场。这是师傅们说的。但是,要入心,先得舍身,比如我,就做得不行,我每天在这里服务,晚上回家,就算不上真正舍身。当然自己的年龄和身体,也没有庙子敢随便收留我了。我没出家的资格,是因为晚了。但年轻人,如果你有这个追求,还不晚。你只要四处找,有适合你的庙子和师傅,从服务做起,先当居士,最后,双方因缘俱备,你可以选择出家的。”

    “重庆这么大,有哪些寺庙好些呢?”我问到。

    “我没有资格判断好坏,小兄弟,况且,戒律上也不准我随便评价哪个寺庙,随便说别人的坏话。万法平等,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我肯定不满足于他这个回答,我想得到更具体的指示。“那照你对我的观察,我该到哪个寺庙,拜哪个师傅呢?”

    “我不是高手,小兄弟,仅凭我们一面这缘,我不了解你。其实,最了解你的还是你自己,你只要认真去找,总能够找得到。这跟谈恋爱差不多,你恋爱前肯定给对方作了好多设想,但只有这个人在你面前了,你才知道,你爱上了,对不对?”

    好精辟的评论啊,这也是高人了,尽管他总在谦虚。“你的意思是,我要多走走多看看,机缘到了,就会发现吗?”

    “是这个意思。小兄弟,你不走,怎么知道风景呢?你没见到师傅,怎么知道你们有缘分呢?况且,知道你自己的是你,修道的也是你,这是统一的东西,你只要找,肯定能够碰见。佛的教化不放弃任何有缘之人,你要相信。”

    我正要继续谈话,听到外面有人喊:“时间到了喔!”

    这位老先生马上提起他的布包答应到:“来了来了!”给我作了一个抱歉的表情,迅速向外面走去。我也没办法,跟随他出来了。

    出了这个小门,就有另一个人在等他,那也是个居士,穿着跟他差不多。他们一起到了大殿,我准备跟随着看一下。

    结果,刚进大殿的后门,就听那位老先生说到:“你快出去吧,游客开放时间已经结束了。”

    当我走出大殿时,我听到大量硬币的响声,回头一看,功德箱已经打开,他们俩把箱里的钱,倒进了布包里,扛上就向下一个殿走去,没看我一眼。

    当我出门时,发现那个保安恶恨恨地盯着我,吼到:“你没安好心嘛?留这么长时间,是想偷东西吗?”

    我一听气来了:“凭什么说我想偷东西?”

    “你是不是盯上功德箱的钱了?我盯你好半天了,大殿收钱时,你还回头在看!”

    我正想辩解,他突然来了句:“赶快滚!没听到广播?游客早就该出去了。”

    算了,跟这种人,没办法讲道理的。虽然我有把握打得赢他,但何必跟这种人浪费时间呢?何况,这里虽然是佛学院,但跟我没什么关系了。我拿什么来证明我是来求学的?一个皈依证都没有。

    那个人在我背后得意,我听到他跟他同伴说:“我要不赶他,他估计还准备睡在这里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人。装得有钱,牛哄哄的。”

    我很少受到这种歧视的,在我发心寻找佛教的第一天,居然碰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保安和老居士。我并不生气,只是觉得奇怪,这两种极端的人,怎么在这样一个寺庙里,共存。

    在路上,一看时间,果然已经过了五点多,该是吃晚饭的时间了。我在路边一个餐馆,要了一碗小面,吃饱后,回到宾馆,梳理我今天的行程。

    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不知从何时起,我已经不太爱冲动了。那保安对我的态度,要按过去的习惯,不是打一架,也肯定要发生冲突的。但没有,我很轻易地平复了心情。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这是一种超脱。这很神奇,过去很重视的尊严,在今天,我居然没有激动的表现。这种超脱是如何产生的呢?与我近期在网上所认识的人性有关吗?

    我对人性的恶有充分的准备,在各种争论中,我发现,改变一个恶劣的人的习惯,是徒劳的。所以,我思想深处,就有这个准备,不追求人人尊重甚至喜欢我。他人尊重不尊重我管不着,我只是要自已不欺骗自己就行。

    与我近期所看的佛学书籍有关吗?我学会了谦卑,是因为见识了高手。比如弘学,这种知识层次的人,也只是一个居士,他比我的水平高太多了。我有什么骄傲的理由呢?

    是因为自己所追求的,就是超越之道,就是董先生所说的神仙道,如果不能超越自己的习气和情绪,还能有超越的希望吗?

    我为自己今天的表现,感到欣慰,这是最好的一步。世事无常,如同我今天想与书店老板告别一样,世界天天在变,一切缘分都稍纵即逝,我不把握好每一个缘分,都是一种浪费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