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优越感之四-《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1/3)页
“有一种优越感,是高空俯视的感觉,不仅超越人类的妄心,甚至超越万物,超越自然的一切时间与空间,这就是佛的优越感。”
我知道,最终他会得到这个结论的。当年,我看到朱清时教授的讲话,说当我们现代科学家在尽力寻找世界之谜的时候,如同在山坡上爬行。而山顶上,那佛陀早已到过的山顶,因为慈悲,他在那里等着我们。
这种立于虚空与大地之间的停留,就是一种悲悯,也是事实上的优越,至于菩萨是否有感,我们不好定义。
“也许菩萨与佛陀是优越的,毕竟他们是超脱的人,或者说,他们是在天上的智者,从能力与智慧来说,看我们人类,如同我们看蚂蚁一般。但是,无私无畏的他们,是否还有优越感呢?”
万师兄估计也是刚想到这个结论的,但抠了抠脑袋,歪头想了想,说到:“那话分两头,分别论证存在与意识。当然,佛陀本人,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但我们人类理解不了那种境界,我们按可以理解和讨论的方式,试着论证一下,如何?”
“请讲。”
“首先说存在。这个肯定没有疑问,毕竟佛菩萨与人类相比较,其优越性是明显的。比如,他们的能力上,有六通,肯定比孙大圣要高多了。即使孙大圣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也翻不过如来佛的五指山。”
他这个比喻把我逗笑了。毕竟拿一个神话故事来作为论据,不仅可笑,而且很不严谨。但对于佛菩萨境界的任何论述,从绝对意义上说,都是不严谨的。不仅因为语言的局限性,更因为,我们完全无法理解那种时空合一的绝对的世界,空间该如何描述,无法描述的东西,根本不可能论证。
但是,比喻或者打比方,是我们唯一能够稍微模仿圣境的方法。比如庄子,都是通过打比方,来阐述道家学说的。
“前面我们所说,是佛菩萨的能力。我们都看过大迦叶的传记,这鸡足山好像也与他有关。他是以神通闻名的,其神通的能力,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尤其是空间的随意变幻,可以说写得更为精彩。”
当然,经典中所说,当释迦族有外敌入侵的战争威胁时,大迦叶因为那是佛陀家乡的原因,悲悯佛陀的亲人,所以,用自己的钵子,将所有释迦族人收拢来,盖往,以保护他们不受侵犯。结果,因果是自然法则,任何法力也逃不掉。最后敌人走后,当大迦叶打开钵子,发现,整个释迦族,已经变为一滩脓血,全部死亡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说因果的,但也透露出另外的消息。数以万计的释迦族人,得占有多大的空间。而大迦叶,仅用自己吃饭的钵子那么小的空间,是如何装下来的?这只能说明,这种菩萨的神通,已经能够超越空间的大小了。
这是一个把空间变大的故事,还有一个把空间变小的故事。当年白教祖师弥勒日巴尊者,有一个弟子叫惹琼巴的,刚从印度求学归来,给师父炫耀自己在印度学了多少法,得了多少道。为教育他这种贡高我慢的心态,弥勒日巴尊者指着前面路上的一只牛角问到:“你可以钻进去吗?”
惹琼巴当然不能。但弥勒日巴尊者,当即就钻了进去,到达了牛角最尖最细的地方,然后又出来。这种表演现场教育了弟子,从此虚心向他学法。惹琼巴最后,也成为一名影响巨大的白教圣者。
这就是把空间变小的记述。当然,这个故事,或许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钻牛角尖”的来源,我没考证过。
“当然,关于空间变换的能力我们已经熟悉。而关于时间变换的能力,恐怕就在眼前吧?”万师兄问到。
我又笑了起来,这不明显嘛。根据传说,我们去过的鸡足山,迦叶尊者还在那里打坐,按时间推断,他已经坐了二千多年了,据说还要坐上万年,等到未来佛弥勒出世,才把当年佛陀的袈裟交给他。
虽然这里的鸡足山不是经典中记载的那座山,但这个传说却是存在的,它表明,圣者的能力,可以超越时间而存在。不要说圣者的身体,就是那袈裟,恐怕能够保存万年不坏,也是一种物质能力上的超越吧?
“前面我们说了能力上的优越感。如同一个大力士对一只蚂蚁,人类在蚂蚁前是不会骄傲的,因为这种不对等的比较,不会让人兴奋。但是佛菩萨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认为众生平等,是不是也会产生感觉呢?是不是在心理上,也会有这种强大优越感出现呢?我不知道。”
从心理角度上讲,当你能够战胜同类的对等对手时,你的优越感会让你产生兴奋。如果相差太多,这种优越感,不会带来任何心理上的好处。比如小孩子或许因为踩死一只蚂蚁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也许会高兴和满足。但是,一个强壮的青年人,是不会这么无聊的。
正常成年人,不会因为踩死蚂蚁而兴奋。所以,他一般不会为了心理满足,而故意去踩蚂蚁。成年人,可以用钓鱼、狩猎中,感受到自己相对于动物的优越,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好处。甚至,通过与其他人类的体育比赛,游戏争斗中,得到极大的快感。当然,还有战争。
“前面我们说了能力上的优越性。另一个优越性,是体现在智慧上。一个聪明的人,对于愚笨的人来说,就具备了优越性。这种对比,在佛菩萨与普通人之间,差距就更大了。佛经中的描述,八万四千世界,在他的眼中,如同手中芥子大小的东西,一眼就看透了。这是从宏观上,看出他们的整体观。在微观上,他们能够深入任何事物任何尺度的细节,来观察所有事情的真相与组成,至少超过我们人类的已知的纳米尺度,超越我们所知最小粒子夸克的尺度,这也是降维打击似的优越。”
认知方面的彻底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界中的真理。从物理尺度上讲,我们现代科学认识的物质最小结构是夸克。但是,佛学中,至少从《愣严经》上所述,提到到个过度阶段:邻虚和虚空。如果世界物质是有单独存在的粒子的话,那最小的,可以叫邻虚了。
但邻虚再小下去,就是虚空。虚空组成了这个世界,世界是有,虚空是空,这就是空有不二,在物质世界组成上的,佛教的观念。将有与无统一起来的理论,道家也有,但好像没有佛家如此彻底。
我想到,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如果有,代表着有质量的粒子,无代表着一种能量,那么,也算是统一了。但是,现代物理学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宏观世界的相对论与微观世界的量子论,无法用一个理论框架来统一。而佛经中所描述的世界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自洽了。
以上是微观世界的认识。在对大尺度宏观世界中,佛经中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按物理尺度来衡量的话,比我们现代物理学所观测到的宇宙,还要宏大许多。如此看来,不管是细微程度还是广阔程度,他们对物理世界认识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人类今天的科学。所以,才会有朱清时的感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