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秦朗的游戏规则-《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第(3/3)页

    上上下下有近三百人忙活的铸炮车间,与其说是一个车间,倒不如说是一个小厂。

    这里在过去的俩月时间里,已经造出了相当数量的虎蹲炮和臼炮,这两种炮一个是小炮一个是技术含量低下的短身炮,后者的前身就是明军早期大量配置过的碗口铳。

    都可说是轻便灵活,能跟得上步军移动速度的小型支援火力。

    但秦朗的目标显然不限于虎蹲炮和臼炮身上,他要做大做强,更需要长管加农炮,也就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红夷大炮。

    而且是大口径的红夷大炮。

    这显然不是个简单的活儿。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东西方世界的任何国家地方,铸炮师傅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大明朝能铸炮的匠人很多,可是能铸造红夷大炮的,乃至是见过摸过红夷大炮的匠人却很少。

    大明第一次接触到红夷大炮是在泰昌元年,因为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野猪皮势头大兴,徐光启把主意打到了西方火炮身上,濠镜也很从心的以优惠价格卖给了大明二十多门大炮,还组织了一批炮手,结果事情不怎么美妙,次年就无疾而终了。

    直到五年后约翰牛的东印度公司的“独角兽”号战舰,在粤东海域突遇台风,于阳江附近海域沉没。而战舰上的炮弹在随后日子里有被渔民捕鱼时捞到。时任广州府推官的邓士亮正在阳江巡视海防,获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打捞船,装备绞车和滑轮,雇佣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捞出18磅舰炮三十六门,其中的二十二门包邮北京。抵京后,有十一门炮又奔赴宁远,为随后的宁远大捷立下大功。

    至此,大明朝红夷大炮的名头响震天下。

    而后的几年里,大明迅速完成了从外购火炮和聘请炮兵、技师教员,到自己组织人手铸造出更大更强之新炮的整个历程。

    但这一切随着吴桥兵变就有几乎化为乌有,反而是孔有德等人的投鞑,使得鞑清也一跃拥有了铸造火炮的能力。当然他们的铸炮能力很差就是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铸造红夷大炮的工匠,在大明朝真的很少很珍贵。京城的匠营里或许能找到,可淮安与金陵是绝对没有的。

    铸炮车间对于这一任务只能是一点点摸索。

    从口径大小,到炮壁的薄厚,然后是炮身的长短,以及准星、照门、炮耳的位置分布,这都需要一点点的打磨一点的进步。

    铸炮车间唯一能庆幸的就是他们有铁模,如果只凭泥模来实验,那时间之长会叫人崩溃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