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柯永盛在松锦大战中初立功勋,之后两年里屡屡受奖,鞑清入关之后,更是数立战功,在鞑清最初的计划中,清军攻克登莱之后,柯永盛便是胶州总兵。 只不过清军对齐鲁的攻势明显没有计划中的顺利,那最大的区别便是清军主力没能轻松击溃拦截的明军主力,以至于白白浪费了最有利的时间。 现在看似齐鲁清军对胶东的攻势如火如荼的,可实则清军自身都没有夺取登莱的信心。 甚至要不是还有邱永康这张底牌,柯永盛对于攻取浮山都已经不抱希望了。 清军这次在浮山地区第一次品尝到了棱堡的真正滋味,那太不好受了。 柯永盛永远也忘不了炮队章京那崩溃的表情,一颗颗炮弹打过去,十发里头却有七八发偏出。 后者低矮的水平线高度实在很难被标准。 稍微高一点就远远的飞了出去,稍微的第一点就又射程不足。 对手的棱堡只一个海拔高度问题就让清军苦恼不已。 而等到清军大队人马真的对棱堡发起进攻时,则又发现棱堡的海拔高度低是真低,可相对高度却一点也不低。 因为棱堡向外三五丈范围内,都已经被秦朗军给挖空了。 棱堡就相当于一个半地下层,肉眼看着至少一半是在地平线以下的,但人家又在堡垒周边的挖出了一丈多深的大坑,你想要碰到棱堡的壁垒,就要先下到坑里,这相对高度立马就翻增了一倍。 而且棱堡上配置有大量的火炮,无论是实心弹还是开花弹,亦或是散弹,无论是火枪弹子还是手榴弹,棱堡上都火力充足。 更可怕的是,当进攻的士兵扛着云梯盾牌辛辛苦苦的跑到了棱堡下方,贴着棱堡的壁垒堆积器械和兵力的时候,棱堡却因为自己多角星的形状而两两凸角之间都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各个角度还都有专门正对着棱堡切面的火炮…… 那简直就是一场送死的游戏。 大批的清兵被两个凸角上的守军枪炮射杀,可悲的是他们连躲藏的地方都有,你挡得住前面挡不住后面啊,挡住了后面前面则又门户大开了,这就是交叉火力的厉害。 还有就是那一门门贴着棱堡切面射击的火炮,任凭你在棱堡下堆砌了多少人,一炮下去就是血肉横飞,彻底糜烂。 人的血肉怎么能跟炮弹对抗呢? 那些贴着棱堡切面射出的炮弹,可是想打偏都难得。因为棱堡在设计的时候,专门在贴着堡垒脚下挖的有一条壕沟,壕沟并不深,但却绝对能保证打进来的炮弹能沿着壕沟直直的向前运动。 所以它们可以完美的扫荡一切呆在棱堡墙下的清兵。 不管是人还是刀枪还是长梯器械,通通给你镇平。 柯永盛并不是在爱惜手下的绿旗,实在是他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强攻猛打,就是把自己手中所有的兵全都填进去,能不能把眼前的第一排棱堡给攻下呢? 柯永盛想都知道那是妄想。 他多番尝试过进攻,白天受挫后就夜里发起进攻,晴天不成了就雨天发起进攻,可惜没用。 守军非常谨慎,平日里棱堡上搭的就有战棚,下雨的时候更会把小木楼推上来。 柯永盛通过邱永康知道,那种小木楼在秦朗军这里被称为移动木楼,是专门针对风雨天使用的一种器械,还可以迅速修补坍塌的城墙。 是秦朗军从历史上的南宋名将杜杲那里学来的。 端平入洛失败,蒙军反击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宗王口温不花部攻安丰,时杜杲知安丰军,他先把军民迁到淮城,命儿子杜庶押运银粮接应,设伏兵于城的四周。蒙古军扑了个空,杜杲即率军穷追猛打,大获全胜,蒙古军败退。稍后卷土重来的蒙军又利用火炮攻城,把安丰城的城楼全部摧毁。杜杲一开始也是一坏即马上补上,可后来他发明了一种用木材搭构起来的移动木楼,因为很高,可以放到护城壕沟的旁边,上面开有箭窗可以射击,楼与楼之间用横木连接,可以如同城墙上一样的调动兵力,这种楼的坚固度是普通城楼的三倍,而且制作方便,杜杲一下子就做了几百个,布置成防线,哪个楼被蒙军击毁了就同位置换一个新楼上去,就如同一道移动城墙。 秦朗军就是从中吸取了经验,他们不需要造多高的木楼,而只需要可灵活移动的小木楼即可。 一旦出现风雨天气,就把小木楼推上城头,守军待在其中,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枪炮火器一应威力聚在。 柯永盛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最终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邱永康这个内应身上了。 而说真的,邱永康如果不能成功,他那千把人投不投大清,在柯永盛看来也意义不大。 鞑清现在真的不缺兵马。 李自成在中原仓惶丢弃了大片豫东土地,其上本来的李顺兵马,不少都降了鞑清。 再加上西路军的主力已经又恢复了攻势,柯永盛可不认为李自成能在关中之地长久的待下去,而他这一败,还不知道能叫多少李顺军投效鞑清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