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造反-《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第(2/3)页

    生而为人,那就少不了被人情世故所束缚。只不过齐鲁这边的不少关系网因为鞑清的事儿而被苏京嫌弃,即便不能彻底斩断所有的联系,可也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苏京并不会为之说话。

    但是其他很多关系却不同啊。

    在国子监求过学的苏京与现今金陵不少官吏有着亲密的交往,他做过县令,被吏部评为中州循良第一,深得侯恂赏识。所以与东林党也有着一定的往来。

    当过兵部车驾司的主事,当过武选司的员外郎,钦命监督京营事务,京中同僚一大堆;还在赣西做过监察御史,与御史台的不少人也有联系。

    那些个故旧关系,当年选择在燕京投靠李自成的,苏京自然可以‘另眼相看’,但选择南下投奔金陵投奔崇祯帝的也不少啊。

    如果等到将来发生某些不忍言之事的时候,秦朗也下手那么狠辣,苏京可是清楚秦朗与江南某些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的人,他能眼睁睁的看着故旧同僚流血吗?

    “这什么意思?”除了长平,秦朗可从来没有对外流露过天竺的事儿,所以这就是在争天下,大世之争啊,还着手下留情不成?

    “下官的意思就是,苏京对金陵尚心怀愧疚。”

    刘源觉得苏京比他有节操多了。他当初选择秦朗的时候可没这么犹豫不决,那是相当果断的。

    而苏京呢?

    明明他内心里倾向秦朗,都已经接受认同了秦朗这边的军政理念了。但他又对背叛金陵怀着深深的愧疚内疚心理,老觉得自己如此背叛感情上太亏欠了。

    你不能从这点上就说他优柔寡断,刘源就认为这是苏京有节操有操守的一种表现。

    如苏京这般的人,可比那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值得信任多了。

    “那就把孔家事告诉他,能接受便是我们自己人,不能接受就先好吃好喝的圈起来,等大事了解了再放他离开不迟。”

    对比秀才举人进士的事儿,搞定孔家给读书人士林的震撼才是核爆级别的。

    秦朗自己都觉得这事儿一出来保不准内部就会有人要辞职。

    因为他这个体系中也还是有些读书人的。

    而那么多读书人里,恐怕怎么着也要有几个节操满满的吧?

    刘源退下去了。

    秦朗集团的一切都是秦朗打造出来的,他就是标准的一言堂,万事都出自于他。所以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

    大战之后的济宁、滋阳,一切都在高速的发展中。

    在战争结束之前秦朗对两地的政务就有了决断,而这个决断还这那不是他脑子一热,一个人拍板定下来的。

    秦朗要彻底的把两地的土地收回‘国有’,虽然这个国有只是暂时的。但这种事情也依旧惊世骇俗,是绝对的开天辟地。

    但是,不如此做,不快刀斩乱麻,依旧照着老一套的办法,那是会耽搁时间的。

    现在时间才四月,劳动起来,抓紧干活,完全可以在寒冬来临之前补种出一季小麦的。

    而这优化后的麦种,一亩地就能收获好几百斤,哪怕照料的粗糙一点,一亩地产三四百斤也是不在话下的。

    整个济宁、滋阳战后才多少人呐?

    那西边的曹州等州县都算上,整个兖州府四州二十三县满打满算还有二百万人吗?

    没有。

    别说二百万人,恐怕一百五十万人都够呛。

    但再少也有一百三二十万人啊,而且这一百三二十万人里头都多是青壮年的男男女女,那每人一天怎么着也要一斤粮食啊。

    每人每天一斤粮食,一个月就是三十斤,四个月正好一石。一年也就是三石。

    那至少也是四百万石啊。

    减去兖州府民间还存有的粮食,而若是不去抓紧时间,恢复耕种,那要填补进去的粮食也是百万级别的。

    所以尽快让整个齐鲁都恢复耕种,抓紧时间补种小麦,这才是第一。

    一些粗粮是只有补种小麦来不及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而为之的。

    而秦朗集团想要尽快的恢复齐鲁的生产,那就一定不能跟地主士绅扯起官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