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风筝的故事 《红楼梦》有三处提到风筝。一次是第五回中,宝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看到探春的判词,画的是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 第二次是在二十二回元宵节制灯谜,探春出了一个风筝的灯谜。 这两回都是暗出,到了第七十回《林黛玉重结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风筝正式登场,在诗社填词尾声,写了一大段详细生动的放风筝活动。风筝的种类有很多:蝴蝶、大鱼、螃蟹、美人、大红蝙蝠、凤凰、红喜字、沙雁儿等,其中探春放的是凤凰,和另一只不知哪里来的凤凰缠在了一起,又遭到另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绞断了线,“飘飘摇摇去了”不知何方。 这段描写,除了预示出探春远嫁的前途外,也和书中关于昆曲、服饰的描写一样,深深打上了作者本身的生活烙印。 因为,曹雪芹正是一位制作风筝的高手,但有一本关于风筝的专著,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 史料记载,风筝最早发明于汉朝,由韩信首创。但是曹雪芹则认为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墨子所制的“木鸢”:“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曹雪芹所制的风筝很有名,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 有个小故事,说某年冬天,春节将近,有个叫于景廉的残疾朋友冒着风雪来探访曹雪芹。曹雪芹虽然也很窘迫,还是打酒相待,两人推杯换盏,边喝边聊,来人吞吞吐吐说明缘故,原来是想借钱。 曹雪芹也没有什么积蓄,倾囊相赠后,因为听于景廉说有王府贵公子花数十两银子购买风筝,就用上好的材料剔竹、裁纸、裱糊、打线,做了四个大风筝,还在上面精心画了画,让于景廉拿去卖。 过了几天,于景廉很高兴地二次登门,说风筝全卖光了,赚了三十两纹银,不但还了曹雪芹的借银,还分他一份厚礼。 曹雪芹一想,这于景廉身有残疾,也做不了别的,卖风筝倒是件好差使,就将扎糊风筝的技艺悉数传授与他。曹氏风筝就这样不胫而走,红遍京城。 于是,曹雪芹花了两年的时间,“谱定新样,旁搜远绍”,编定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在序中说:“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说明这是为残疾者自力更生而指的一条路,由此可见曹雪芹的菩萨心肠。 风筝,南为鹞,北为鸢。而曹雪芹所做的风筝集南北技艺于大成,因而取名《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每种配有一诗一画,充分显示了曹雪芹诗画双绝的特长。 因为画的是风筝的样式,所以他特别用深色勾线、浅色绘面。曹雪芹在“半瘦燕画诀”自注中说:“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等色,宜力求鲜明夺目。”这和书中莺儿打络子的一段精彩评论相似,非常讲究配色。 这本书现在已经新版,不过内容是后人仿制的,也有人说整本书都是托名伪做的膺品。众说不一,录在这里,且作参考。 单纯就本书而言,这段描写中不仅预示了探春的未来结局,也写了黛玉的命运。 古人放风筝有个吉祥祝福,意思是“放晦气”。林黛玉多愁多病,众人都劝她借放风筝把晦气放了,将病根儿带走,病就好了。但是黛玉却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紫鹃笑说“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今忽然又心疼了。” 这是暗示黛玉命不久长,眷恋春天之意。照作者最初的意思,这个春天应该是黛玉的最后华年,春残花落之际,便是黛玉魂归之时。然而书稿一改再改,前插后补,又将前文的“抄捡大观园”、“晴雯之死”等内容挪到了后面,便让黛玉又活了一年。 而黛玉的风筝放飞后,宝玉多情地说:“可惜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这预示了黛玉逝后,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只是,他们终究无法为伴…… 值得注意的是,桃花社为黛玉所建,偏赶上探春生日;放风筝因黛玉而起,但我们都知道,风筝是探春的象征。这样,两个人的命运就联在一起了,而且,都与“东风”有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