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日后。 汉华厂招待所外。 此时此刻。 收到消息匆匆赶下楼的唐栗正一脸懵逼的看着徐云,语气中带着说不清的古怪: “......所以徐博士,你们去镇江祭了趟祖祖,回来的路上顺手拐回了一头母驴?” 在她对面。 徐云和老苏并肩而站,一手牵着母驴的绳索,一边干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我们校内的项目组正好有个需要本土驴协助的地方,我们找了很长时间了。” “加上那位苏理事长很好说话,我们就直接把这头驴给带了回来。” 一天前。 在得知苏华带来的是一头本土驴妹时,徐云顿时坐不住了。 连忙拦住苏华,将驴兄和科大方面的情况与他简单的介绍了一遍。 当时为了让自己的说法足够具有信服力。 徐云还特意让裘生跑了一趟东苑餐厅,通过微信视频给两头驴来了个远程相亲。 怎么说呢...... 几乎在看到驴妹的刹那。 驴兄便像是被塞了跳蛋似的,不停地呃啊呃啊了起来。 驴妹的反应也差不多。 那表情跟本子里的女主角几乎没两样,下山的时候那劲儿使得哟...... 有视频作保,加上老苏的同族身份。 因此苏华只是象征性的对徐云要了两千块钱的成本费,便将驴妹卖给了徐云。 接着几人又互相留了个微信,徐云便搭乘了一辆由苏华介绍的一辆货车,将驴妹带到了汉华厂。 这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眼见自己的这位大老板决心已定。 唐栗纵使心中槽点再多,也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只听她道: “那么徐博士,这头驴你打算怎么运回学校?” “咱们回去的路程可不必镇江到汉华厂,甬城和庐州接近六百公里呢。” “这种距离方方面面都是难事儿,总不能再像你回来时那样用普通货车托运吧?” 徐云笑着朝她摆了摆手,下巴朝某个方向一努,解释道: “放心吧,这事儿我都和汉华方面接待咱们的赵海阳赵经理联系过了。” “汉华是個万人大厂,与其说是工业园区,不如说是个集成了工业职能的小镇子。” “除了医院、学校这些设施外,厂内也有专门的禽畜安置点——毕竟这么多人总得吃饭嘛。” “所以我和赵经理说好了,驴兄...错了,驴妹就先暂时借宿在禽畜安置点。” “两天后汉华厂正好有趟前往甬城的车队,到时候把驴妹一起送过去就行了,咱们的行程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唐栗:“......” 汉华重工作为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重工业集团,和庐州这种省会城市有业务往来并不奇怪,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一趟车队出发。 按照徐云得到的消息。 两天后汉华厂会有一套发电设备将会送抵庐州的皖能集团,届时正好可以安排人手将驴妹一起送过去。 眼见徐云连这层都准备好了,唐栗也只好耸了耸肩,彻底接受了自家老板的这波操作。 反正别让她给一头驴去安排行程就好,这些她真整不来........ 而就在二人说话之际。 徐云身上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如果天黑之前之前来得及,我要挖了你的眼睛~” 徐云将手机取出一看,顿时乐了。 只见他将屏幕朝唐栗晃了晃,对唐栗道: “唐助理,咱们才刚说到赵经理呢,他电话就来了。” 说完他便按下了通话键: “喂,赵经理?” “徐博士,是我。” 电话刚一接通,赵海阳的大嗓门便从对头传了过来: “林博士,好消息,好消息啊!” 徐云手机的免提是开着的,闻言便与唐栗对视了一眼,若有所思道: “赵经理,是不是过渡金属适配已经成功了?” 在三天前。 在老苏的灵光一闪之下。 徐云等人经过探讨,最终成功选定了以铁氰化钾为平衡液体的新型中间体制备方案。 唯一欠缺的,便是将反应初始物优化成金属镧这一道关卡。 这道关卡的难度并不高,只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已。 因此徐云后来将现场留给了喻元勇,自己带着老苏跑五洲山上坟去了。 如今三天过去。 理论上来说...... 这个问题应该也差不多该出结果了。 果不其然。 电话对头很快便传来了赵海阳的答复: “没错,林厂长,我们刚刚得到通知,过渡金属已经完成适配成功了!” “根据喻主任的计算,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这套设备的效率能达到foerda-t632的117%,耗料成本却只有他们的92%!” “太好了!” 听到这个消息。 徐云没拿电话的右手顿时一握拳,在空气重重挥动了两下。 过渡金属的适配确实是个好消息,不过比起赵海阳提及的成本和效率,徐云更在意的是另一件事: 这套设备使用的是液态中间体的工作模式,和nutrien的那套foerda-t632序列没有任何雷同或者相似的地方。 即使到时候对方以《巴黎公约》为由申请ptc重工设备的专项核查。 华盾生科也能大大方方的让调查团队介入,临走时还能送个白旗啥的小礼物做纪念品叻。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张了张嘴,准备再次感谢几句。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 电话对头,赵海阳便又说道: “徐博士,除了过渡金属适配成功外,我们还要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那就是......” “环化设备的模组也完全搞定了!” “?????” 听到这个消息。 徐云是真有些意外了,连带着说话的音调都拔高了不少: “赵经理,你说什么?环化设备的模组搞定了?” 先前便提及过。 徐云他们此行一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分别是过渡金属催化和定向环化。 其中前者的难度较低。 只要打开思路,剩下的只要靠时间去堆样本就完事了。 后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大boss,它需要的是一套极其精密的设备才行: 它需要的是0.002mm的加工精度,这个数值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做到。 说来也巧。 上辈子徐云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曾经提及过这种精度的概念。 当时曾经有读者提出过一句疑问: “不对啊,某个空调品牌不是号称五轴精度做到了0.003吗?” 这问题比语法的无脑杠要好多了,但怎么说呢...... 骗子倒是不至于。 但那家公司在宣传上,其实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的。 说起五轴精度,首先要明确一点。 那就是五轴精度并不是指单根轴精度。 比如x轴精度0.003,那这台机器的精度就是0.003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五轴精度应该是三直线轴精度+两旋转轴精度=真正精度。 假如每根轴误差都在0.003,那么五轴精度的累计误差会比0.003高的多。 而在那家企业公开的数据中。 所谓的0.003精度指的其实是z轴精度,而非五轴整体。 根据徐云了解到的信息,那家空调企业的实际精度能有0.008都算高了。 目前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应该是燕京精雕,是目前少有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设备厂。 其产品质量在国产小五轴市场,可以说得上数一数二。 但在世界上嘛...... 给点面子的说,二流末吧。 燕京精雕都不敢说独立技术做到0.003,就更别说那家空调企业了。 哪怕是国际上很有名的哈默五轴加工中心,世界一流品牌,加工零件也才勉强能做到0.003~0.005之间的精度而已。 能达到0.003这种基数的机床,最少都是jisb6336乃至jisb6338的标准。 而实际上呢。 那家企业连jisb6201都没过...... 像这种堪称工业或者科研命脉类的新闻还是多看看官方的比较好,商业渠道的多少都有些夸大的嫌疑。 毕竟某些程度上机床和光刻机是有共通点的。 真要是有技术突破,必然会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某些贸易制裁。 话题再回归原处。 国内都没什么企业能做到这种精度,因此在得知汉华厂解决了精度难题后,徐云心中的惊诧倒也便不难理解了。 与此同时。 电话对头。 第(1/3)页